
美元地位要崩?英倫行長貝利稱市場擔憂「過頭」 人民幣能取代美元?
美元作為全球儲備貨幣的地位正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特朗普關稅政策引發美債波動,人民幣國際化步伐加速,市場議論紛紛。英倫銀行行長貝利卻表示,美元地位難以動搖,稱市場憂慮「過頭」。這場貨幣角力如何影響全球經濟?人民幣能否撼動美元霸權?
貝利對美元地位憂慮的觀點
英倫銀行行長安德魯·貝利(Andrew Bailey)於周四(24日)針對市場對美元失去儲備貨幣地位的擔憂做出表態,強調「需要巨大的轉變才能改變儲備貨幣格局」。貝利行長指出,全球金融市場的基礎設施和運作模式大多以美元為核心,涵蓋了龐大的交易網絡、深厚的流動性及廣泛接受的慣例。
他認為,美元不僅是計價和交易媒介,美元資產,尤其是美國國債,更是全球最重要的「安全資產」和抵押品,具有極高的安全性和流動性。除非出現同等級別的安全性和流動性的替代品,否則美元的儲備貨幣地位難以被取代。
儘管特朗普的關稅政策和美國債務問題引發市場對美元信心的動搖,但貝利認為,這些因素尚不足以從根本上動搖數十年來建立的美元體系。改變儲備貨幣格局是一個極其緩慢且複雜的過程,牽涉到全球的信任、慣性以及龐大的既得利益結構。
人民幣崛起與貨幣挑戰的風險
人民幣國際化的步伐正在加速,對美元儲備貨幣地位構成潛在挑戰。根據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數據,今年1月,人民幣在國際支付中的占比升至3.79%,保持全球第四大最活躍貨幣的位置。中國推動人民幣在貿易結算和融資中的使用,特別是在俄羅斯等國因美國制裁轉向人民幣後,其使用量顯著增長。
然而,人民幣要真正挑戰甚至取代美元地位,仍面臨重重障礙。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人民幣在全球外匯儲備中的佔比僅為2.18%(或2.2%),遠低於美元的57.8%。這意味著全球央行對持有人民幣作為長期價值儲存手段的信心仍待建立。
此外,中國的資本賬戶尚未完全開放、金融市場深度和廣度有待提升、法律法規透明度以及可預測性等因素,都是人民幣國際化道路上必須克服的挑戰。雖然中國正透過「一帶一路」、數字人民幣試點、擴大貨幣互換協議等方式加速推進,但人民幣要成為與美元並駕齊驅的國際貨幣,仍有漫長的路要走。更有可能的發展是,全球貨幣體系走向更加多元化,而非簡單的一極取代另一極。
美元地位變動的全球經濟影響
美元儲備貨幣地位若動搖,將對全球經濟產生深遠影響。目前美元占全球外匯儲備的57.8%,其主導地位支撐美國低成本融資和全球貿易穩定。若人民幣或其他貨幣崛起,可能推高美國借貸成本,加劇美債收益率波動,2024年美債利息已達8700億美元。新興市場可能面臨匯率波動和資本外流風險,而全球貿易結算成本可能因貨幣多元化而上升。長期看,美元地位減弱或導致地緣政治影響力重新分配,但短期內,美國金融市場的深度和美元的慣性仍將維持其核心角色。
未來,多元貨幣體系或將逐漸成形,但美元的網絡效應和美國經濟的韌性使其短期內難以被取代。讀者,你認為人民幣能挑戰美元霸權嗎?
Text by BusinessFocus Editorial
免責聲明:本網頁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言論招致損失,概與本公司無涉。投資涉及風險,證券價格可升可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