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BusinessFocus app
《人民日報》呼籲,回歸「同志」稱謂,這意味著什麼?

《人民日報》呼籲,回歸「同志」稱謂,這意味著什麼?

News
By Neo Liu on 10 Jul 2025

《人民日報》近日發表評論文章,核心論點清晰而直接:呼籲社會重新擁抱「同志」這一稱謂,視其為「風氣重歸純樸」的象徵。文章充滿懷舊色彩地描繪了一個理想化的過去——在那個「民風純樸的年頭」,一聲「同志」足以消弭所有身份差異,體現了人人平等的社會理念。

文章將矛頭指向了當代社會五花八門的稱謂。從最初的「先生」、「小姐」,到後來演變為商場、服務業泛濫的「老闆」、「美女」,甚至連「老師」一詞,在官媒看來都已被濫用,失去了其應有的尊重與門檻。在這套敘事中,「同志」不僅僅是一個稱呼,它是一種道德宣言,象徵著對當下社會階級固化、人際關係商品化現象的一種反撥。

這場由官方媒體發起的語言淨化運動,顯然並非心血來潮。它被認為是一場對傳統美德的回歸,試圖透過重塑日常語言,來重塑社會風氣與人際關係。然而,官方的理想化構圖,卻忽略了這個詞語在過去數十年間所經歷的劇烈意義演變。

「同志」的雙重人生:從革命理想到身份認同

要理解這場爭議的核心,必須先理解「同志」一詞在現代中國所經歷的雙重生命。

其一,是它的政治生命。源自「志同道合」。它旨在抹平封建社會遺留的等級觀念,建立一種基於共同革命目標的全新人際關係。在過去的時代,「同志」是身份的唯一標識,無論是國家主席還是普通工人,互稱「同志」代表著在革命事業中的平等地位。它是一種強大的意識形態工具,用以構建集體認同感。

其二,是它的當代亞文化生命。「同志」一詞逐漸演變為對LGBTQ+(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等)群體的代稱。這一轉變,最初源於社群內部的自我認同與戲謔式挪用,後來透過影視作品(如陳可辛的電影《甜蜜蜜》,英文名即為《Comrades: Almost a Love Story》)和網絡傳播而廣為人知。如今,在中國大陸的年輕世代和網絡語境中,「同志」幾乎已成為LGBTQ+身份認同的標準詞彙。

這兩種截然不同的含義,在今天形成了巨大的張力。官方試圖召喚的是那個象徵集體主義與政治忠誠的「同志」,而民間,尤其是年輕一代,首先聯想到的卻是代表個體身份與性別多元的「同志」。這種認知上的錯位,使得官媒的呼籲在網絡上引發了大量困惑。

稱謂的政治學:世界各國的相似劇本

將日常稱謂賦予特定政治或社會意義,並非中國獨有現象。縱觀全球,稱謂的變遷往往與社會革命、思潮演進緊密相連。

1.法國的「公民」(Citoyen/Citoyenne)」:在1789年法國大革命期間,革命者廢除了代表貴族階級的「先生」(Monsieur)和「夫人」(Madame),推行「公民」作為統一稱謂,其目的與中國的「同志」如出一轍——旨在建立一個基於平等、博愛、自由原則的新社會。然而,隨著革命浪潮退去,傳統稱謂亦逐步回歸。

2.美國的性別稱謂演變:從女權運動推動「女士」(Ms.)以取代反映女性婚姻狀況的「小姐」(Miss)和「夫人」(Mrs.),到當下關於性別中立代名詞(如they/them)的廣泛討論,都顯示了在西方社會,稱謂同樣是身份政治和社會進步的重要戰場。

弦外之音:為何是現在?

1.強化意識形態認同:在當前強調「紅色基因」、反對「歷史虛無主義」的大背景下,重提「同志」是試圖在日常生活中重新嵌入意識形態符號,強化集體認同感。

2.重塑社會秩序:官方對「美女」、「老闆」等稱謂的批判,實則是對市場經濟深化後所帶來的社會價值觀變化的憂慮。它希望透過一個統一、平等的稱謂,來緩和社會階級分化帶來的焦慮,營造一種和諧穩定的社會氛圍。

3.對亞文化的隱性收編與規訓:官方不可能不知道「同志」一詞的當代含義。因此,這次呼籲也可以被視為一種話語權的爭奪。透過強力重申其「政治本義」,官方試圖稀釋甚至覆蓋其在LGBTQ+社群中的身份認同功能,這與近年來對性少數群體活動空間日益收緊的趨勢相吻合。

《人民日報》的呼籲,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語言規訓嘗試,希望將一個充滿活力的、多義的詞語,重新拉回到單一、可控的官方軌道上。

 

Text by BusinessFocus Editorial

免責聲明:本網頁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言論招致損失,概與本公司無涉。投資涉及風險,證券價格可升可跌。

【了解更多最快最新的財經、商業及創科資訊】

👉🏻 追蹤 WhatsApp 頻道 BusinessFocus

👉🏻 下載 BusinessFocus APP

👉🏻 立即Follow Instagram businessfocus.io

最新 金融投資熱話專頁 MarketFo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