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晶片鏈現隱憂 氣候變遷或致銅減3成 特朗普擬重稅再添壓力
全球經濟的命脈——半導體產業,正遭遇前所未有的雙重打擊。一方面,氣候變遷引發的全球銅供應短缺,羅兵咸永道(PwC)預計到2035年,全球32%的半導體生產可能因氣候變化引發的銅供應中斷而受影響,足足是當前的四倍。另一方面,美國總統特朗普突如其來的50%銅進口關稅,為已經脆弱的供應鏈再添變數。
氣候對供應鏈的長期風險
銅被譽為「工業的血液」,在半導體製造中扮演關鍵角色。從晶片內部微細導線到晶圓導電層,銅憑藉優異的導電性和導熱性,成為最經濟且性能卓越的材料。然而,這項資源的供應正受氣候變遷嚴峻考驗。
羅兵咸永道(PwC)的最新報告指出,全球最大的銅產國智利正飽受水資源短缺之苦,導致銅礦生產放緩。預計到2035年,全球17個主要晶片產業銅供應國中,多數將面臨乾旱風險。智利的銅礦供應中斷風險尤其嚴重,目前已有25%的生產面臨威脅,十年內可能飆升至75%,甚至到2050年達到90%至100%。
面對銅供應的潛在危機,替代材料和創新技術的研發顯得刻不容緩。目前雖有銀、金、鋁等替代品,但在價格、性能和可塑性上都難以與銅相媲美。因此,提升水資源效率成為當務之急,例如興建海水淡化廠是智利和秘魯等沿海國家採取的措施,然而這對缺乏海岸線的國家而言並非通用解方。資源回收與材料微縮設計亦是潛在方向,但其進展速度能否跟上氣候變遷的步伐,仍是個未知數。
特朗普課銅稅政策升溫
當全球憂心氣候變遷導致銅供應風險之際,美國總統特朗普突然宣布對銅進口課徵50%關稅,引發COMEX銅期貨單日(8日)飆漲12-13%,價格創歷史新高。這項政策明顯具有政治考量,包括選舉將至、推動製造業回流及「美國優先」保護主義。美國近半銅供應依賴進口,主要來自智利。商務部長霍華德·盧特尼克直言,關稅旨在「將銅生產帶回國內」,使銅關稅與鋼鋁關稅一致,預計7月底前生效。
然而,此單邊政策可能引發國際報復。特朗普已要求對日、韓、泰等14國進口產品徵收25%至40%關稅,將於8月1日生效。這不僅可能損害與盟友貿易關係,更恐加劇全球供應鏈碎片化。相關產業預計將強烈反彈,因進口銅成本上漲將轉嫁至製造商與消費者。
應對策略與國際合作機會
面對氣候風險與貿易保護主義的雙重挑戰,企業與國家亟需強化韌性建設。PwC報告指出,智利、秘魯等銅產國正透過興建海水淡化廠、提升採礦效率等措施,展現「去政治風險+應對氣候風險」的雙重防禦策略。半導體業者也積極擴大水資源管理與供應鏈多樣化,包括:投資高效生產技術以降低水銅消耗、研發替代材料與回收技術,以及建立多元化供應鏈(如開發新銅礦資源或推動循環經濟)。
羅兵咸永道預測,即使加速減碳,2050年全球仍有一半(50-58%)銅供應面臨風險。這場危機考驗全球半導體產業與國際協作能力,唯有透過多方合作,才能在氣候與貿易雙重挑戰下確保供應鏈穩定與經濟發展。
Text by BusinessFocus Editorial
免責聲明:本網頁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言論招致損失,概與本公司無涉。投資涉及風險,證券價格可升可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