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佛拒絕特朗普!不接受改革指令,22億美元的代價,哈佛為何對特朗普的教育改革說「不」?
哈佛大學公開拒絕聯邦政府的改革要求,開啟了一場關於學術自由、大學自治與政治權力界限的爭議。聯邦政府威脅凍結高達22億美元的補助及6000萬美元合約,但哈佛選擇不屈從,指責政府要求不合法且干預核心教學自主。
哈佛公開抗命:原則優先於資金
校方透過校長艾倫·加伯(Alan Garber)發表公開信,明確拒絕配合聯邦政府提出的若干改革措施,稱這些要求干涉大學核心自主權(決定教學內容與方式),且缺乏法律依據。
此舉是對聯邦政府試圖利用資金影響力推行其議程的直接回應。若哈佛不配合,可能面臨22億美元聯邦研究補助款被凍結,以及約6000萬美元政府合約受影響。這筆潛在損失巨大,顯示哈佛此次決策的決心。
特朗普政府改革要求:試圖重塑高教方向
- 校園言論自由(側重保守派聲音): 要求接受聯邦資助的大學保護所有學生,特別是保守派的言論自由,否則可能失去經費。批評者認為此舉旨在壓制異議。
- 反對「激進左翼」思想與推動「愛國教育」: 批評大學(尤其人文社科)充斥「激進左翼」內容,主張推行更符合美國傳統價值的教育,否定批判性種族理論等。可能要求大學調整課程內容。
- 加強外國影響力審查: 要求大學提高透明度,嚴格審查並報告外國的捐贈與合約,以防範知識產權風險與學術間諜。
- 挑戰平權措施: 試圖推動招生中完全不考慮種族因素的政策,與許多大學促進校園多元化的目標衝突。
- 打擊反猶太主義: 擴大對《民權法案》第六條的解釋,將某些對以色列政策的批評視為反猶太主義,並以此威脅取消大學聯邦資助。
哈佛拒絕的理由:捍衛核心價值與法律界限
哈佛大學拒絕配合的深層理由,基於以下幾項美國高等教育的核心原則:
- 學術自由: 教師與研究人員應能自由研究、教學與討論,不受政治干預。政府直接指令教學內容是對此原則的侵犯。
- 大學自治: 私立大學在內部管理、學術標準、課程設置上應享有高度自主權。聯邦政府過度干預會破壞大學獨立性。
- 法律依據: 哈佛明確指出政府要求「不合法」,可能基於憲法第一修正案對言論自由的保護,以及對聯邦權力範圍的限制。資助條件不能侵犯憲法權利。
- 學術標準與多元化: 學術內容應由學術界依專業標準決定,而非政治力量。思想多元化是創新的基礎,大學需抵制單一意識形態的強制灌輸。
其他大學的回應:壓力下的多樣選擇
哥倫比亞大學已「配合」聯邦政策。然而,大學面對聯邦壓力時的反應是多樣的。「配合」通常指為符合特定法規而進行操作層面的調整,不一定代表接受其背後的政治議程。
判斷大學是否「配合」,需區分是法律合規調整還是接受政治議程。多數研究型大學在特朗普任內都感受過來自聯邦在特定議題(移民、科研經費、言論環境)上的壓力。
哈佛與聯邦政府的此次衝突,核心是學術自由與政治干預的界線問題,以及大學對聯邦資助的依賴性。哈佛的立場為其他大學提供了參照,但也可能帶來經濟上的損失。在政治化加劇的環境下,高等教育機構如何平衡核心價值與現實需求,將是持續的挑戰。此事件的後續發展,對美國乃至全球高等教育的未來走向具有指標意義。
Text by BusinessFocus Editorial
免責聲明:本網頁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言論招致損失,概與本公司無涉。投資涉及風險,證券價格可升可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