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億美元撤退訊號!矽谷教父蒂爾清倉英偉達 AI升勢見頂號角已響?
矽谷著名風險投資家、「PayPal黑幫」核心成員彼得·蒂爾(Peter Thiel)近期作出重大投資調整,其旗下的蒂爾宏觀基金(Thiel Macro Fund)最新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提交的13F持倉報告顯示,今年第三季度已全數清倉人工智能晶片巨頭英偉達(NVDA)持股,共拋售53.77萬股,套現約1億美元(約7.8億港元)。這華爾街「大鱷」的清倉舉動,引發市場關注英偉達晶片狂熱是否已見頂、以及AI泡沫是否會快爆破。
風險信號與泡沫警示
英偉達(Nvidia)股價今年以來曾升逾55%後即顯著回落,是本輪AI科技浪潮的指標性企業。作為曾早期投資Facebook並獲得巨額回報的傳奇投資人,其宏觀基金在第三季度將所持的 53.77 萬股英偉達股票全部清倉,成功套現近1億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蒂爾的離場並非孤例。全球最大的對沖基金橋水(Bridgewater Associates)在同期減持英偉達近三分之二;而由孫正義領導的日本科技巨頭軟銀集團(SoftBank),也於10月全面出售了其持有的全部3210萬股英偉達股票,套現58億美元(約452.8億港元),將資金重新佈局於其他AI相關的基礎設施投資。
這背後,或許暗示著他們認為英偉達的股價已充分反映,甚至超出了AI帶來的短期增長預期。這種拋售潮引發了市場對未來AI企業盈利持續性的深度疑慮。
AI熱潮估值迷思與隱憂
去年8月,蒂爾在接受訪問時曾指出,「現在的AI領域正如1999年的互聯網,仍會經歷起伏。它在投資領域被極度高估了,很有可能泡沫化」。儘管Founders Fund後來大手筆投資OpenAI等新創公司,一度被視為蒂爾投資策略的轉向,反映對AI技術前景的肯定;但資本拋售英偉達這類股票,也顯示對短期持續爆發增長的不確定。
而有「華爾街大空頭」之稱的邁克爾・貝瑞(Michael Burry)也曾直言,當前市場正被AI熱潮裹挾,狀況酷似2000年的互聯網泡沫。他點名英偉達等公司在資本開支方面存在「過度膨脹」,並可能透過延長資產折舊年限「虛增利潤」。英偉達的高估值主要基於其在AI晶片市場的壟斷地位,但隨著AMD、Intel以及谷歌、亞馬遜等雲服務巨頭紛紛投入巨額資金開發自有AI晶片(ASIC),其護城河未來可能被稀釋。
不過,也有華爾街分析師持不同觀點。例如,摩根大通資產與財富管理部行政總裁 Mary Callahan Erdoes認為,投資者應著眼於AI的未來機遇,而非當前是否存在泡沫。美國泛大西洋投資集團(General Atlantic)董事長兼行政總裁Bill Ford也指出,市場熱議科技企業在AI領域的巨額資本支出,而這正是看好大型科技股的理由,因這些公司具備推動AI變革的優勢。
產業前景評估與策略轉向
蒂爾、橋水和軟銀的撤退,並非全盤否定AI,而是對AI投資策略的精細化調整。蒂爾清倉了能源公司Vistra Energy(VST)的20.87萬股股份,同時將電動車龍頭特斯拉(TSLA)持股從27.26萬股大幅削減至6.50萬股,減持比例達76%。此外,他在第三季度購入了7.92萬股蘋果(AAPL)及4.90萬股微軟(MSFT)股票。而軟銀解釋其出售是「資產變現」戰略的一部分,目的是保持財務穩健並尋求新的投資機會。
這或許暗示了資本正在從純粹的「硬件供應商」(如英偉達)轉向平台服務商(如微軟、蘋果),因為這些平台公司能從 AI 技術的應用普及中獲得更穩健、更長期的服務收入和用戶生態價值。產業資本正變得更加挑剔:他們尋求的不再是高風險、高波動性的「泡沫頂部」資產,而是能夠在 AI 時代真正「變現」且具備持久護城河的科技巨頭。
Text by BusinessFocus Editorial
免責聲明:本網頁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言論招致損失,概與本公司無涉。投資涉及風險,證券價格可升可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