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科技7大巨頭裁員逾10萬人!邊裁員邊搶人才成常態 寧炒老臣子培養AI大神
美國科技業掀起的裁員潮正席捲全球,據統計,光是美國科技巨頭的裁員人數便可能已突破 10 萬人,規模之大創下疫情以來新高。從 Meta 裁撤約 600 名 AI 部門員工,到亞馬遜啟動史上最大規模裁員行動,幾乎沒有一家巨頭能置身事外。被炒的包括老臣子,省下來的錢(員工血淚)則用來加強AI軟硬件實力,即培養「AI大神」。
這波「一邊裁員、一邊搶才」的現象,也揭示出產業轉型的深層邏輯,科技公司並非全面收縮,而是在重整結構,將資源集中於 AI 主軸。例如Meta 為延攬頂尖 AI 專家開出高達千萬美元年薪,令原有員工的不滿及難堪;亞馬遜、微軟、Google則持續加碼投資雲端與生成式 AI,斥資數百億港元發展 AI 相關產品與數據中心;Tesla 更是將資金全面押注 AI 與機器人未來。這場裁員潮的本質,不只是降本,更是權力重分配,同時也預示著科技巨頭正用裁員換算力、用人力換智慧。
以「美股科技七巨頭」為核心,包括蘋果、亞馬遜、Google、Meta、微軟、Tesla,以及IBM等,這些企業過去幾年因科技紅利快速擴張人力規模,然而,2025年卻出現明顯的人事收縮現象。根據美國就業顧問公司Challenger, Gray & Christmas的最新報告,美國企業2025年裁員總數已突破100萬人,光是10月單月,就有超過15萬人失業,創下近20年來單月最高紀錄。其中科技業裁員數量佔比最高,其次是零售與服務業。
科技巨頭一邊裁員 一邊招攬頂級AI人才
AI 的迅速普及正重塑全球勞動市場,也被視為企業掀起裁員潮的核心推手之一。如今許多科技公司一邊裁撤人力,一邊卻瘋狂擴招 AI 專才。以 IBM 為例,公司宣布將在今年底前裁員約 1%,即 2,700 名員工,同時加碼投資 AI 領域。這家百年企業近年全力押注人工智慧,推出企業級解決方案 WatsonX,試圖在新一輪技術浪潮中奪回領先地位。然而,儘管IBM的轉型獲得市場肯定,其利潤表現仍不如預期,且在 AI 與雲端業務上相較微軟、Google 仍顯吃力。這股競爭壓力迫使 IBM 進一步瘦身傳統部門,將資源集中火力投注於 AI、雲端與自動化等高增長戰場,企圖以「減法」換取未來的生存空間。
長期深耕 AI 發展的 Meta 近期也裁撤約 600 名 AI 部門員工。在 Llama 4 開源模型表現不如預期、元宇宙業務投資回報率偏低的雙重壓力下,Meta 果斷精簡組織,陸續裁掉 Reality Labs 的 VR 體驗設計師、FAIR 實驗室初級研究員,以及技術運營部中層的 AI 基礎設施經理等職位。不過,另一邊 Meta 亦高薪網羅頂尖 AI 人才,據傳年薪動輒數千萬美元,包括被譽為「美國版 DeepSeek 梁文鋒」的 Scale AI 創辦人 Alexandr Wang(汪滔)、創業者 Daniel Gross,以及前 GitHub 執行長 Nat Friedman 等人加入開發AI相關業務。
除了 Meta,亞馬遜亦是 2025 年裁員名單中人數最多的科技巨頭之一。自 2023 年啟動「多波次裁員」以來,累計裁員人數已突破 14,000 名,主要集中於客服、倉儲物流支援及非核心營運團隊。這些職位未來多被認為可由 AI 或機器人系統逐步取代。與此同時,亞馬遜在雲端與 AI 領域持續加碼投資,積極從 Google、微軟等公司延攬頂尖人才。CEO Andy Jassy 早前更宣布,將斥資高達 7,800 億港元建設 AI 數據中心,全力推進生成式 AI 的應用,並視其為公司未來成長的關鍵動力。
2025年,微軟與Google雖然同為AI產業的領航者,卻也沒逃過裁員潮。微軟自年初起陸續裁撤遊戲部門以及部分非核心團隊人員,而Google則裁撤了硬體部門、YouTube支援團隊與部分行銷人員等人,以 AI 強化核心業務,在 Azure AI、AI Copilot、Gemini 等團隊招兵買馬。蘋果更是徹底,放棄投入超百億卻進展緩慢的自動駕駛,轉向手機端側 AI,Siri 生成式互動工程師、A19 Pro 晶片 AI 加速設計師成為新寵。
Tesla 今年同樣宣布裁員超過全球員工的 10%,大幅削減約 60% 初級門市顧問,同時收縮住宅能源業務。不過公司並非單純縮編,而是將重點轉向 AI 與自動化領域:在德州工廠新設 AI 產線技術崗位,並於機器人事業部積極招募「人形機器人行為工程師」。根據公司披露,Tesla 今年高達 90 億美元的資本開支中,有 54 億投入 AI 領域,而節省下來的 28 億薪資幾乎全數轉向 Optimus(人形機器人)研發,可見其正全面押注 AI 與機器人未來。
每逢大規模裁員,投資人往往最先拍手叫好,因為這被視為削減成本、提升獲利的信號,常短期推動股價上漲。以 Meta 和亞馬遜為例,裁員消息公布後股價均上漲,市場解讀為企業正重新聚焦、方向明確。裁員讓企業釋出資本投入 AI、基礎設施與創新,展現更高效率;但若 AI 投資回報不如預期或影響產品品質,信心也可能瞬間崩盤。
Text by BusinessFocus Editorial
免責聲明:本網頁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言論招致損失,概與本公司無涉。投資涉及風險,證券價格可升可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