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市博弈】西方媒體低估中國 誤信崩潰論 中國電動車急發展 勢將超越美國?!
美國福特汽車(Ford)行政總裁法利(Jim Farley)在9月份曾對《華爾街日報》說,中國汽車業的增長對他們構成了「生存威脅」。顯然,中國汽車的崛起,對於全球汽車產業來說,無疑是顛覆性的。
造車是複雜的,雖然沒造飛機或核電站那麼難,但製造汽車仍然是先進工業經濟的象徵。如今,中國突然成為標準制定者,這對五年前的世界來說絕對是個天翻地覆的變化。問題是,福特和其他西方汽車巨頭怎麼會如此「打瞌睡」,以至於沒發現中國已悄然超車?
一個顯而易見的解釋是:這五年裏,西方CEO們的注意力被轉移得太遠。疫情重創了全球供應鏈,俄烏戰爭雪上加霜。公司領導層忙於應對社交距離、新工作模式和原材料短缺,根本無暇顧及中國汽車產業的飛速發展。同時,這些CEO們還得應對層出不窮的多元化、平等與包容(DEI)標準,外加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ESG)壓力。於是,當西方CEO們忙於「示範美德」(virtue-signaling)時,中國企業則在生產更便宜、更好的產品——這本來才是資本主義的精髓。
西方低估亞洲競爭者的歷史由來已久:從俄羅斯尼古拉二世錯判日軍,到丘吉爾和英軍錯估日本兵力,再到美軍在韓戰和越戰中的失算,西方一再低估東方力量。如今,中國的政治結構——一黨制的共產體制,依然使西方資本主義者對其效率和創新能力抱有偏見,認為「共產主義必將失敗」。
西方媒體常常將中國描繪成一個即將崩潰的悲觀之地,充滿了社會動亂和專制監控的陰影。這種觀點不僅是媒體的專利,金融業也樂此不疲地預測中國經濟的末日。然而,現實卻與西方媒體報道有所偏差。中共已經比蘇共存續更久,且中國的經濟韌性和創新能力超乎想像。這種偏見不僅源自歷史,還受到中國官方名稱的誤導,令西方難以認真評估中國的實際實力。
有觀點認為,中國的經濟困境類似於日本的「失落十年」,但實際上,中國和日本有著顯著的不同。儘管中國的房地產市場出現問題,但這是政策性的調整,而非日本那樣的系統性崩潰。中國的銀行系統依然健全,中國在工業領域的進展正如火如荼。特朗普2018年對中國半導體的禁令猶如一記警鐘,推動中國政府加速自主供應鏈的建設,從而在多個領域取得了令人驚訝的進展。
客觀來說,中國在交通運輸、教育、工業機器人、電網等領域的持續投資,積蓄了巨大的生產力。不斷增長的貿易順差和資本外流就是明證。然而,由於政策的不確定性(從房地產泡沫破裂到對科技巨頭的打壓),富裕階層對國內環境信心不足,導致資金外逃。中國經濟猶如一根壓縮的彈簧,充滿潛力。刺激政策能否重振國內信心是關鍵。
中央政府應該致力改變圍繞中國的敍事的方式,儘管美國國會計劃每年撥款3.25億美元支持負面報道。中國仍被認為是不可投資的,這導致許多人,包括一些知名的西方CEO,認為中國已經不再重要。然而,對投資者而言,可以有四種看待中國投資的方式:
1. 中國不可投資且不重要:這類觀點大多數投資者依然抱持,但也是許多投資者最近幾年陷入的誤區,而且這種看法無法經受現實的檢驗。
2. 中國不可投資但重要:反映了一種矛盾心態,認為儘管中國存在挑戰,但它的影響力不容忽視。
3. 中國可投資但不重要:這是日本過去幾十年的寫照,然而中國的競爭力和全球影響力遠超日本。
4. 中國可投資且重要:這是少數前瞻性投資者的觀點。如果中國內部投資者也認可這一點,未來的牛市可能會持續更久。
結論是,中國經濟當然面對很多挑戰,但西方的偏見和媒體的盲點使得中國的真正實力被低估。作為一名投資者,需要擦亮眼睛,摘掉有色眼鏡,因為未來的投資機會可能就在於那些能夠理性分析的人。
徐立言
免責聲明:本網頁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言論招致損失,概與本公司無涉。投資涉及風險,證券價格可升可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