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陷能源短缺 價格飊升 放棄減碳 仍不會與俄羅斯妥協

歐洲陷能源短缺 價格飊升 放棄減碳 仍不會與俄羅斯妥協

Business Bloggers
By 卓憲文 on 04 Sep 2022
資深傳媒人

德國聯邦統計局,早前公佈7月生產者價格指數(PPI)飆升37.2%,環比增幅高達5.3%,創70年代石油危機以來最大記錄。生產成本上漲的罪魁禍首,來自以天然氣為代表的能源:其中天然氣價格同比上漲163.8%,連帶電力價格上漲125.4%,而歐元暴跌則進一步擴大了進口成本。儘管德國正盡力填補天然氣儲存量,目前已達儲氣設施容量80%,可以保證冬季的取暖需求;但能源價格飆升,卻不可避免衝擊德國引以為傲的工業,後者陷入衰退已成定局。

生產成本上漲的罪魁禍首,來自以天然氣為代表的能源。Photo from BusinessFocus

與此同時,俄羅斯進一步動員能源武器施壓歐洲。7月中開始,俄國便藉口技術問題降低通過「北溪一號」向德國供應天然氣數量,最近更宣布將徹底關閉管道三天。至於加拿大也在德國的要求下,計劃將「北溪一號」在當地維修的渦輪機歸還給俄羅斯。不少人開始懷疑,歐洲會否在能源壓力下向俄羅斯妥協,減少對烏克蘭的支持;甚至施壓烏克蘭同俄羅斯談判,接受較差的停火條件。

這樣的質疑在邏輯上固然合理,但卻和現狀不符。8月24日的烏克蘭國慶日,繼美國進一步追加30億美元軍援後,德國也宣布將在未來額外援助價值5億歐元軍備;即將離任的英國首相約翰遜也再次訪問基輔,在早前20億英鎊的基礎上,再追加5000萬英鎊援助和850台黑色大黃蜂無人機。至於法國總統馬克龍也提早對國內喊話,表示「國內的經濟困難可能才剛開始」,但當局將「繼續給予烏克蘭軍事、財政和人道主義援助,直到其取得滿意的停火條件」。

而在受能源危機影響最嚴重的德國,民間對烏克蘭支持也沒有逆轉。7月15日德國ZDF(電視二台)的一項民調中,有70%民眾表示「願意技術支持烏克蘭,即使意味著能源價格上漲」,只有22%民眾認為「反對支持烏克蘭,以期能源價格下跌」;與此同時,後者中大部分是極左的左翼黨,和極右另類選擇黨的支持者,對當下德國聯合政府的影響力甚微。當局若在這樣的民意基礎下對俄妥協,無異於政治自殺。

而在受能源危機影響最嚴重的德國,民間對烏克蘭支持也沒有逆轉。Photo from BusinessFocus

事實上,當下歐洲各國面對的能源困局,其實很大一部分來源於國際能源價格高企,而非俄羅斯因素。以英國為例,該國坐擁北海氣田,能源自給率接近68.2%,幾乎沒有進口任何俄羅斯能源,其7月PPI同比增幅也高達22.1%。至於能源出口國的加拿大和美國,也同樣受國際能源價格上漲、礦類產品價格飆升的影響。換而言之,即使歐洲各國此時對俄妥協,生產成本也不會立竿見影似的下降。與之相對,由於來自歐洲的需求減少,俄羅斯不得不每天燒棄價值1000萬美元的天然氣。

再細看歐洲各國對俄羅斯能源的依賴程度。由於冷戰時期「蘇聯-東歐」緊密經貿關係的影響,對俄依賴最深的依此是立陶宛、愛沙尼亞、拉脫維亞、摩爾多瓦等前蘇聯成員國;然後是保加利亞、捷克、斯洛伐克、波蘭等東歐國家。這些國家本身受俄羅斯地緣危險深厚,國內反俄情緒濃烈,幾乎不可能存在反水的問題。

其中唯一的特例便屬德國。作為西歐國家,德國對俄羅斯能源依賴本來並不強,但卻在前總理默克爾和施羅德長達23年的任期內不斷加重;其中施羅德更因此在卸任後,獲俄羅斯投桃報李,延攬為國營石油公司董事會主席。這樣的能源政策在上世紀末及本世紀初,俄羅斯和西方大致友好的背景下無可厚非;但2014年俄羅斯入侵克里米亞和烏克蘭東部後,德國仍抱著「加強雙方經貿聯繫,以約束俄羅斯行為」的幻想,主動放棄國內煤電和核電,進一步將能源命根交到俄羅斯手中,如今的能源危機並非支援烏克蘭的結果,而是早前親俄政策的代價。

如今幡然醒悟的德國,不僅將在短期內恢復燃煤、核能等本土能源,放棄不切實際的「2035年100%清潔能源目標」;中期更給出「年底全面停止俄油進口,未來數年將主要天然氣供應源轉向加拿大」的脫鉤時間表。更為重要的則是在長期改變在美俄間尋求平衡的外交政策,加強同歐盟和大西洋對岸盟友聯繫,並倍增軍事投資。

歐洲各國因為怕冷就同俄羅斯妥協,只是某些人的一廂情願。

卓憲文

免責聲明:本網頁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言論招致損失,概與本公司無涉。投資涉及風險,證券價格可升可跌。

🏆 立即報名「中小企卓越成就獎2024」

【了解更多最快最新的財經、商業及創科資訊】

👉🏻 追蹤 WhatsApp 頻道 BusinessFocus

👉🏻 下載 BusinessFocus APP

👉🏻 立即Follow Instagram businessfocus.io

最新 金融投資熱話專頁 MarketFo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