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BusinessFocus app
AI洞察11歲作文:預測22年後學歷 準確度打敗基因!

AI洞察11歲作文:預測22年後學歷 準確度打敗基因!

Tech Business News
By Shiney Xu on 24 Jul 2025

「命運」能被預測嗎?日本最新研究發現,AI分析11歲兒童的短文能準確預測其22年後的學歷及認知能力。研究團隊利萬名英國兒童在11歲時撰寫的「想像25歲的自己」作文,透過OpenAI GPT模型提取1536項特徵進行分析。結果顯示,AI預測兒童讀解力的準確度達59%,比基因數據預測的14%高出許多,甚至媲美教師評估的57%。

 科技突破與教育預測新圖景

 日本一項開創性研究指出,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重塑我們對潛能評估的理解。研究團隊利用 1958 年出生1萬名英國兒童在11歲時撰寫的「想像25歲的自己」主題作文,並結合OpenAI GPT等大型語言模型 (LLM) 進行深度分析。這項研究的發現令人矚目:AI預測學童22年後最終學歷及認知能力的準確度,與教師評估旗鼓相當,更顯著優於基因數據預測。

 具體而言,AI從平均250字的短篇作文中,提取了1536維特徵量,並測量了534項語言指標、可讀性及文法拼字錯誤等。結果顯示,AI預測11歲時讀解力的準確度高達59%,略優於教師評估的57%,而基因數據的預測準確度僅為14%。

 研究進一步指出,語言模型能準確預測語言能力、數學能力等認知技能,準確度均在55%以上,甚至對職業抱負、學習動機等非認知特質的預測也優於基因分析。這項技術的潛在應用廣闊,例如早期識別學習困難,制定個性化學習方案,或作為教師的輔助工具。然而,研究團隊也強調,這僅是一項初步成果,其普適性與穩定性仍需進一步驗證。

 潛在教育公平與倫理風險

 儘管 AI 預測潛能的技術前景令人振奮,但其潛在的倫理爭議同樣不容忽視。如果 AI 真能精準預測孩子的未來學歷或能力,我們是否會將教育視為一種「命定論」而非「機會論」?當學校、家長甚至機構過度依賴這類預測工具時,可能導致嚴重的偏見與資源分配不均。

 例如,AI 的預測結果可能在學童心中埋下「標籤」,影響其自我認知與發展,甚至導致教育資源向「高潛能」學生傾斜,而對那些被判斷為「低潛能」的孩子造成不公。此外,這也可能催生一種「預測焦慮」,使得教育的本質從激發潛能轉變為追求「被預測的成功」,進而限制了教育的多樣性與包容性。我們必須警惕,技術的進步不應扼殺個體的無限可能。

 教育科技應用前景與侷限

 這項研究為教育科技的應用開拓了新前景,尤其在個性化教育和早期干預方面。然而其侷限性明顯:首先,研究樣本僅限1958年出生的英國兒童,結果能否適用於當代學生(考量教育體系、社會文化及寫作習慣變遷)仍需廣泛驗證。其次,AI文本分析雖具潛力,但人類成長是複雜的動態過程,單一文本分析難以全面呈現。

 國際大學校長橘川武郎等專家指出,未來研究需整合更多非標準數據(如學習歷程、課外活動、家庭環境等),以提升預測準確性。此外,數據私隱與算法歧視問題,也是技術大規模應用前必須解決的關鍵。

 

Text by BusinessFocus Editorial

免責聲明:本網頁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言論招致損失,概與本公司無涉。投資涉及風險,證券價格可升可跌。

【了解更多最快最新的財經、商業及創科資訊】

👉🏻 追蹤 WhatsApp 頻道 BusinessFocus

👉🏻 下載 BusinessFocus APP

👉🏻 立即Follow Instagram businessfocus.io

最新 金融投資熱話專頁 MarketFo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