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故事】瀕臨破產邊緣加入鴻福堂,廿年老臣子:動力源於揹住一身債!
九十年代初時,很多香港人都希望透過「炒樓」致富,現在任職鴻福堂集團零售營運及管理署總經理的杜淑貞Christine當時在傳媒行業工作,在工餘時間密密接工作「秘撈」,儲夠彈藥去「炒樓」:「 我來這間公司面試時,到現在老闆還會提起,我當時說,『你聘請我的話,要留意一個風險,我現時還揹著幾層樓,正在外面做債務重組。我先告訴你們,有甚麼事的話,我會一人做事一人當,不會影響鴻福堂的聲譽,我會辭職的。』」Christine指當時拿著100萬的本票,眼也不眨,拿著本票便去抽樓,不過很多同輩人都破產:「我就跟自己說,不行,沒理由破產的,破產便是一世。」
在1998年時,Christine便決定找一份穩定的工作,重新出發,亦在這個時候遇上了鴻福堂這間公司,更與同樣「炒膿樓」的幾位老闆一拍即合:「 我們那時還會說笑,我們就像炒樓者的避難所,包括我的老闆、我,甚至是上司司徒永富,如果你聽過他的分享就會知道,沒有秘密的,我們幾個人全部都是,不敢說是揹了一身債務,但都有很多層樓需要供款,必須要找一份穩定的工作。所以我們有這樣的動力,一定要做好公司,做不好會死人的,因為做不好還是要供樓。」
Photo from 鴻福堂提供
不過當時鴻福堂在經營上有一個大問題,就是一直以特許經營的方式,將很多店舖的經營權交予親戚朋友。Christine話當時剛剛加入鴻福堂,第一份功課,就是要認清楚所有人脈背景;「聽起來很好笑,但這張關係圖非常重要。那時的問題很精彩,因為那時的涼茶不是現在的樽裝,我們負責管理的,會試飲不同店舖的飲品,為何這間比較淡,這間比較濃?這間又好像加了料。本身總公司賣一桶涼茶給他們,假設能夠沖出100杯,200元一桶能夠沖出100杯,即2元一杯,若他們將這100杯,沖成120杯,甚至是150杯,來貨一樣是200元,每杯的成本便便宜很多,我們發現他們出現愈來愈多古惑的招數,無奈的是,他們是老闆的親戚朋友,可以怎樣呢?這一點實在很為難,回來跟老闆說又不是,老闆知悉了又很為難,因為他們是老闆的親戚,當時我就面對著這個很有趣,但又必須要解決的場面。」
因此,將經營權慢慢收回來,便成為Christine加入品牌後的一大任務,而這位老臣子亦在過去廿年間,帶領鴻福堂轉型成一間現代化的涼茶連鎖店:「老闆說,我給你三間試下管理,試得三間又三間,這個故事我常常都說,三年又三年,三間又三間。中間亦經歷了一段過程,雖然是親戚朋友,都有合約限制了特許經營權,於是我們便從1998年開始,一路把合約收回到,直至2001、2002年,我們才能所有店舖、三十多間店舖,全部回歸公司自行管理。這亦解釋了,為何很多人表示不覺得鴻福堂有三十多年歷史,感覺上似是十多、二十年的店舖。因為三十多年前的鴻福堂,你不會覺得它起眼,原因是沒有統一管理、沒有統一形象。」
Text by BusinessFocus Editor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