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元手機殼藏毒害!被揭重金屬超標30倍 消費者長期接觸恐致癌
內地網購平台熱銷的「9.9元包郵」手機殼被揭暗藏健康風險!有消費者投訴購入的平價手機殼長期散發刺鼻膠味,檢測發現部分不良商家竟回收醫療廢料、電子垃圾等有毒原料,經簡單加工後製成手機殼。這些劣質產品含超標塑化劑及重金屬,長期接觸可能損害人體。由於手機殼未被列入強制認證商品目錄,大量「三無」產品通過電商流入市面,消費者選購時需格外謹慎。
平價手機殼藏毒害
低價手機殼之所以便宜,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其原料來源不明、生產工藝簡陋,導致其中可能含有多種對人體有害的物質。首當其衝的是塑化劑,特別是鄰苯二甲酸酯。這種物質可透過皮膚接觸、呼吸道吸入等途徑進入人體,長期接觸可能對兒童的發育造成嚴重影響,例如導致性早熟、生殖系統發育受損,甚至引發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
對於成年人而言,塑化劑可能引發男性精子質量下降、女性內分泌紊亂,並增加哮喘、過敏症等疾病的風險。此外,劣質手機殼還可能攜帶多環芳烴和重金屬(如鉛),這些都是已知對人體具有致癌性或慢性毒性的物質。浙江省市場監督管理局曾進行的風險監測就發現,部分低價手機殼的鉛含量竟超出國家標準上限30倍,其危害不容小覷。
黑心工廠與無標產品
「9.9元包郵」的低價奇蹟,實則是劣質製造鏈的縮影。這些手機殼生產門檻極低,僅需模具即可批量生產。許多小作坊為壓縮成本,竟使用回收塑料、工業染料,甚至違規添加廉價助劑。有業內人士透露,正規原料每噸成本高達上萬元,而摻入廢塑料後,成本能立馬降低三分之二。更嚴重的是,部分不法商家甚至會回收醫療廢料、電子垃圾,經過簡單處理後注塑成型,將這些本應銷毀的廢棄物變身為您手中的手機殼。
這些「三無產品」(無廠名、無質檢、無標準)透過電商平台大量流入市場,消費者僅憑網頁圖片難以判斷材質優劣,更無法察覺潛藏毒素。電商平台的角色值得反思,是否對產品來源、成分標示盡到審核責任?在低價競爭下,平台的監管缺位無疑助長了劣質產品氾濫。
消費建議與法規監管
面對市面上多樣的手機殼,消費者應如何選購安全可靠的产品?首先,選擇無毒的液態硅膠或TPU(熱塑性聚氨酯)材質,避免有刺鼻異味、黏膩手感、易掉色、多毛刺和按鍵卡頓的產品。其次,認准執行國家標準的產品,注意包裝上的材質標注,警惕虛假宣傳。此外,對外觀花哨、毛茸茸且價格低廉的手機殼要格外慎重,因其可能使用廉價染色劑和工業膠水,導致鉛含量超標。
從法規與監管層面看,中國內地尚未將手機殼列入強制性認證商品目錄,導致大量「三無」產品規避質檢。香港消費者委員會多次發布手機殼安全隱患報告,呼籲加強監管。立法委員也要求政府將手機殼納入強制性安全標準。然而,跨境電商的複雜性和劣質產品製造鏈的隱蔽性使執法面臨挑戰。因此,消費者需提升辨識能力,定期更換手機殼,以保護自己。
Text by BusinessFocus Editorial
免責聲明:本網頁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言論招致損失,概與本公司無涉。投資涉及風險,證券價格可升可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