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宅職薯】年青人唔捱得非因懶惰 老闆講忠誠應該要雙向 設立新的雙贏遊戲
在職場打滾了一段長時間的你,可能對剛剛畢業一兩年那批年輕人看不過眼:認為年輕人工作欠缺熱誠、「唔捱得」、對公司缺乏忠誠度。
今天半宅職薯就和大家討論,新一代年輕人在職場的表現和態度,實在屬於這個時空下的產物,過度批評實屬不公。
靠學歷上流已行不通
我記得當年18歲踏入社會工作,我立即修讀遙距學士課程。當時聽到我進修的上司前輩,都極力讚賞支持我去上進,在假期方面給予我彈性,讓我可以上課考試。而說實在,這個遙距學位,在很大程度上幫助了我升職加薪。
但在今時今日的香港,一家私人公司的老細要是聽到員工要兼讀進修,會有什麼反應呢?很大機會是勸他們放棄這念頭。
為什麼呢?第一,兼讀進修會消耗員工的精神,令他們日間工作精力不足,也令他們無法加班工作;第二,老細也知道今時今日學歷氾濫,未必每一個課程都含金量高,讀完未必對工作能力有所提升。
於是,當年我作為奮鬥主線的兼讀進修,在今天已經行不通。
精簡了的「獅子山精神」
「獅子山下」,是多年前的一套電視劇,今天它的部分精神,即是個人奮鬥精神,重新被發掘出來,成為一個勉勵的符號。
但我依稀記得,「獅子山精神」除了包括個人奮鬥之外,有很大的成分是「同舟共濟」,即是處境相約的人互相扶持勉勵。對的,那時候的香港還未流行父幹這回事,資訊也不及今天的流通,大家都一無所有,也接觸不到中上流社會。沒有比較,便沒有傷害,令人感到很滿足。
但今天打開手機,年輕人會看到無數有父幹的人,起點比自己的終點還要高;那些有家底的成功年輕創業家,有大量資金可以試錯,最後達致成功。這也可以說是「奮鬥精神」,但如果說「同舟共濟」,那麼便顯然不是。
於是,「獅子山精神」成為了一句今時今日年輕人無法感受的口號,甚至認為這是上了位的老一輩刻意避談當年經濟起飛帶來的機遇,卻過份突顯個人奮鬥達致成功的自我陶醉說話。難怪有部分人,覺得這口號難以入耳。
單向的要求忠誠
無可否認,幾十年前的員工對老細的忠誠度,比今天要高。但忠誠其實是雙向的,當年的老細就像家裏的大哥一樣,員工家裏有困難,老細一定仗義相助,超出僱主僱員責任。
但今天呢?僱主對僱員一方面講求合約精神,合約說給什麼,便只會給什麼;但另一方面,又要求員工對公司老細忠誠。那麼我想問:這忠誠是建基於什麼的呢?是單向的?無條件的?那麼做老細豈不是很著數?
今天的年輕員工,並不是天生沒有忠誠這概念,而是清楚忠誠其實是相向的,拒絕接受上了位的人講大道理甚至情緒勒索。
不準標奇立異,卻又鼓勵創業
當然,社會上有話語權的人清楚知道上述情況:學歷行不通,老細又不像大哥般有情有義,那麼鼓勵年輕人創業就是打發他們的絕佳口號。
但你回想中小學的教育,校規有沒有標明「不準標奇立異」這規條?我敢說大部分都有。於是,小朋友自小都被訓練成必須和其他人一模一樣。
與此同時,我們的中小學教育極度追求「標準答案」,訓練出一批又一批怕錯的小朋友。
但當這批小朋友踏入社會,有話語權的人卻鼓勵他們創業。有做過生意的人必然知道,一盤生意最重要的就是 unique selling point。對於一群由細到大都必須和別人一樣的年輕人來說,要他們說出自己的獨特之處已經非常困難,更遑論創造出產品或服務的 unique selling point。
我不能武斷的說年輕人因此無能力創業,但卻可以肯定的說,極難一次創業便成功。那麼對於沒有家底,負擔不起試錯成本的家庭來說,創業實屬天方夜譚。
不能垂直發展,轉為橫向發展
在上述的種種限制之下,沒有相當家境的年輕人自然會孕育出一種思想:避免生育,橫向發展事業,活在當下體驗生命。
當一個人沒有下一代,他的擔子便大大減輕,只需養活自己兩餐一宿便可以。沒有對下一代的寄望,自然會選擇充分享受自己的人生,讓自己不枉過。
年輕人不是不上進,而是他們的上進方式再不是以前年代的垂直升職,他是橫向探索:試多一點不同的工作,在工餘時間充滿熱誠的探索興趣和夢想。

在這互聯網的時代,不少的嗜好例如當一個 influencer、foodie、成立一個小社群......等等,的入場門檻相對低,但也相對全職工作有更高的天空。
於是,年輕人不是不上進,而只是在受限的空間不上進,卻在相對不受限的空間努力。所以他們確實很需要時間,而體現於不安於朝九晚八的加班工作,反而選擇 freelance 和兼職,去支持他們追求更遠大的夢想。
上了位人士的清醒
我資質不高,但也理解到上述狀況,那些一早上了位,在社會擁有話語權的人,自然比我更清楚了解。
高高在上的人,在未想到辦法如何整合年輕人的能量之前,上面所述的年輕人追夢行為顯然對他們辛苦建立的遊戲規則不利。於是他們便用自己最擅長的方法-教誨,試圖力挽狂瀾。但這結果是,令年輕人和他們站在彼岸,互相對罵。
改變思維是出路
看到這裏,你可能看到每一條路都是掘頭巷。但我想說:擁有話語權的老細前輩,如果能夠把工作和年輕人所追求的意義和夢想連成一線,他們定能建立一支充滿熱情的團隊。
就此,上幾代的人需要重新思考所謂的科學管理是否合乎現代價值觀。年輕人就是不喜歡被人當作齒輪和機器,卻需要受到尊重和賦予意義和能量。
你可以看到香港其實有很多年輕有幹勁的小團隊,一起追尋他們的夢想。如果那些早已經成功了的老細前輩,能夠放下當年的成功法則,而營造一個具有相當彈性,若干自主權,上升空間不受限,而且有意義的工作環境,我相信一定可以吸引大批年青人參與支持。
結語
今時今日的現代社會,早已經解決了溫飽問題,年青人追求的是價值和自我實現。
今天的老細高層可以考慮放下低人工高工作量的贏輸關係,然後設計能夠成就年輕人的雙贏遊戲。那麼,龐大的動力將會得到釋放,而社會巨額投資於年青人高等教育的資源,也會見到成果。
半宅職薯
免責聲明:本網頁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言論招致損失,概與本公司無涉。投資涉及風險,證券價格可升可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