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宅職薯】Gen Z動輒辭職?唔捱得還是看破世情? 給香港管理層的四條跨代溝通建議
作為管理層的你,相信應該遇過以下情況:年輕員工表現未達標,你批評他幾句,他便說你影響他的心理健康,甚至立刻裸辭。若因工作需要要求他們 OT,他們會反問「這是否合乎我的人生規劃?」管理層對此應怎麼處理?
半宅職薯作為一個70後小老細,今天就和大家分享四條管理層跨世代溝通建議。
和年輕同事工作的體驗
我的小公司主要由90後和00後的同事組成,他們都有大學程度,學術能力無需置疑。與其說是教他們工作,我不如說是製造一個友善的工作氣氛,讓他們發揮,再換轉角色教我工作。
對的,在職場,工作永遠不是最困難的事情,最困難的事情就是製造一個積極友善的工作氣氛。究竟團隊是「一加一少於一」,還是「一加一大於二」,還看如何推動和鼓勵隊員參與。
為什麼當年都這麼拼搏?
我們這些屬於上一代的管理層,很多時都會不自覺的嘗試把自己當年的成功方程式,硬套在 Gen Z 身上:說自己當年怎樣吃苦;說自己當年為老細當爛頭卒;說自己當年怎樣服從......等等。
這些說法都是對的,但只是對於在二、三十年前的香港而言。當年的時空,高等教育不及現在的普及,傳統靠拼搏上位的軌道仍然可行,而更加重要的,是當年父母一代比現在早退休,不得不早點負上養家的職責。
在那特定時空之下,拼盡全力去為公司效力,的而且確較大機會有所成就,甚至上流至中產。工作意義?不需問太多,你只需要知道升職加薪指日可待,那麼你便可以享受消費的快感。
代入 Gen Z,理解 Gen Z
但當你代入現在年代的 Gen Z,你會有另一番體驗:父母一代努力工作會有什麼成果呢?我早已知道,因為父母已經正在和我分享中產的生活方式;
父母一代拼命 OT 的結果是怎樣呢?我也相當清楚,就是換來五勞七傷的身軀;
父母一代把前途和感情都押注到公司的結果是怎樣呢?竟然是無情的裁員通知信。
如果你認為 Gen Z 的想法不成熟,我想告訴你,其實他們的想法比我們更成熟,甚至看得更通透。
Gen Z 不是懶,而是忠於自己
既然上流的階梯已收窄,而爸爸媽媽的自住樓即將供滿,那麼 Gen Z 所追求的東西昇華至更高層次,追求個人價值與精神健康,也是自然不過的事。
於是,他們會做一些我們這些舊年代人所不能理解的事情,例如放棄有前途工作,而為了更廣泛的興趣當 SLASH;做一些純為興趣卻似乎不帶經濟效益的事情。
他們不是無知,而是看通;他們不是懶惰,而是昇華。
給管理人的四條溝通建議
當你了解到 Gen Z 所處的時空和想法之後,下一步,就是調節和他們的溝通方式:
第一,把指令改為啟發:
Gen Z 對於現今時代和我們有不同的感受,也有不同的看法。沒有彈性的指令雖然有效率,卻不能釋放他們的潛能。所以,把指令句改為詢問句,然後互相啟發,共同協作,你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二,即時回饋:
以前年代的年度評估有點不合時宜。要等一年才知道自己的工作表現,對於極大可能在一年內轉工的同事來說,那是不設實際。那麼倒不如改為即時回饋,又或者每星期簡短討論一次工作狀況,推動的作用會更加大,也避免了「為什麼你不滿意我這麼久到現在才告訴我?」的狀況;
第三,談忠誠度不如談成就感:
忠誠度是上一代老細由外而內捆綁員工的手法,成就感是員工由內而外的感覺。工作本身是中性的,視乎你怎樣演繹;
第四,授權而非監控:香港的經濟早已轉型成知識型經濟,昔日工廠式的監控早已不合時宜。新一代老細高層需要的是新概念,新突破。就此,我們需要授權員工在風險可控情況下作更多嘗試,說不定會令你喜出望外呢!
結語
未來的領導力,不是權力的展示,而是意義的賦能。一個成功的管理者,是把工作翻譯成意義的翻譯官,也是融合不同意見,產生「一加一大於二」這效果的催化劑。
人總在尋求意義,而說真一點,意義其實也是由人去賦予。將公司的目標翻譯成 Gen Z 能理解並同意的意義,足以釋放他們的潛能。而且說到底,這就是香港企業能否成功轉型的關鍵。
半宅職薯
免責聲明:本網頁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言論招致損失,概與本公司無涉。投資涉及風險,證券價格可升可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