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少子化風暴來襲 內地幼稚園倒閉潮蔓延 今年或再減2.6萬間
內地出生率持續下跌,學前教育首當其衝。長沙縣楚天世紀城幼稚園7月1日突然停辦,此前廣東英德市百花幼稚園、安徽六安市裕安區20間民辦幼稚園亦相繼關停。據教育部統計,2024年全國幼稚園減少2.11萬間,專家預測今年恐再消失2.6萬間,反映少子化問題日益嚴峻。
幼稚園關閉潮現象解讀
中國幼稚園的「關閉潮」持續蔓延。教育部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共有25.33萬間幼稚園,較2023年減少2.11萬間,降幅達7.69%。其中,民辦幼稚園減少1.4萬間,受創最重。這已是幼稚園數量連續第三年負增長,自2022年起累計減少超過4萬間。學前教育在園幼兒數量也連續四年下滑,2024年較2023年減少508.99萬人,下降12.44%。專家預估,到2030年,中國幼稚園數量可能降至16.37萬間,意味著未來每年平均將有1.5萬間幼稚園關停。
這一切的根源在於中國持續走低的出生率。儘管2024年出生人口因龍年偏好有所反彈,但長期下行趨勢難以扭轉。香港也面臨類似挑戰,出生率下降導致幼稚園收生不足,部分地區的幼稚園也出現關閉情況。教育局最新數據顯示,本學年幼稚園數目首度跌破1,000間,僅餘980間,為近五學年新低;按年減少29間,減幅創五年新高。這反映出大中華地區在人口結構變化下的共同困境。小學、初中、高中乃至大學也將面臨生源萎縮的壓力,這將是教育系統全面性的結構調整。
少子化對市場的潛在影響
少子化對中國的影響遠不止於教育領域。首先,勞動力市場將面臨結構性挑戰。新生人口減少導致未來勞動力供給下降,加劇人口老齡化,對社會保障體系造成壓力。其次,地方財政也將受衝擊。教育經費支出結構變化,加上學齡人口減少,相關稅收和消費隨之降低,影響地方經濟。再者,房地產市場也受波及,學區房吸引力減弱,部分地區住宅需求可能下滑。
從國際經驗看,日本和韓國等超少子化國家的教育機構改革值得借鑒。日本面臨學校關閉潮,閒置校舍被改造成老年人照護中心、社區活動場間等。韓國則推動教育機構轉型為終身學習中心,提供職業培訓和成人教育課程。這些案例顯示,積極政策引導和產業轉型是應對少子化的關鍵。
私營教育業面臨寒冬
過去十年,大量資本湧入中國學前教育市場,視其為藍海商機。然而隨著少子化加劇,這股熱潮迅速消退,私營教育業迎來「寒冬」。民辦幼稚園面臨租金高昂、師資成本上漲及招生困難等多重壓力,許多機構被迫關停,如敬雅真旗下12家幼稚園陸續倒閉,累積債務達2000多萬元。從事幼教行業31年的陳琳也表示招生異常艱難,60名畢業生僅能補充約20名新生。
這場危機同時衝擊幼教產業鏈,教材、教具及師資培訓等周邊行業訂單銳減,部分供應商瀕臨倒閉。為求生存,業者開始探索轉型,將幼稚園改為托育中心、養老機構或社區服務中心等,既是自救,也回應社會結構變化。如何引導過剩教育資源轉型並提供政策支持,將是中國政府的重要課題。
Text by BusinessFocus Editorial
免責聲明:本網頁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言論招致損失,概與本公司無涉。投資涉及風險,證券價格可升可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