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股屢創新高 黑天鵝何時出現? 也許牛市的死期總比我們想像得遠
又到了那個老掉牙的問題:當市場創新高時,是否註定迎來十年寒冬?對於那些以「估值太高」作為預言依據的所謂先知,歷史早已毫不留情地給予耳光。
從2009年到2025年,金融媒體和投資機構的預測記錄猶如一張滑稽的錯誤排行榜,例如:2009年,法興著名大淡友愛德華茲(Albert Edwards)預計美股要崩了,結果是牛市開啟;2014年,以淡見稱的美國基金經理赫斯曼(John Hussman) 認為泡沫論甚囂塵上,預言未來12年總回報預估僅0.6%;2018年,預測美股十年實質回報僅0.5%。結果呢?S&P 500一路高歌猛進,讓這些預言家們的水晶球成為笑柄。
如果只會盯著估值嚷嚷市場頂點,那麼你可能已經錯過了一場又一場的牛市盛宴。歷史的規律倒是簡單無情——當主流觀點極度悲觀時,市場往往默默醞釀著下一輪大牛市。1942年、1974年、2009年三大底部後,市場皆開啟長達26至27年的結構性上升。假設這次循環無意外,2009年的低點起算,2040年才是終章。這種推論未必嚴謹,卻遠比「這次不一樣」更有說服力,畢竟市場的健忘症比投資者的恐懼還要頑強。
技術派老生常談的50月移動均線,也許無法預測明天的開市價,但卻是檢驗牛熊分界的冷酷驗證工具。每當市場長期守穩於上升的50月均線之上,歷史都證明這是牛市的主場,而非熊市的溫床。與之對比,所謂「新常態」只是過度解讀短期雜訊的產物。當散戶和專家們齊呼「估值瘋狂」,牛市總會令人意外地延續下去,彷彿是對群體思維的最大諷刺。
這種慣性背後有殘酷的現實:長牛之路並非坦途。1958年至1968年,標準普爾500指數雖然翻倍,但期間有7次超過6%的回撤,平均跌幅接近14%。1991年至2000年,9次回撤,平均也有10%。對於那些幻想「只賺不賠」的投資者來說,市場唯一給的保證是讓你在上漲途中不斷懷疑人生。從1百萬到2百萬的旅程,途中總會讓你回吐大半獲利,再讓你重頭做心理建設。這正是複利的殘酷本質——非理性堅持,才能獲得理性回報。
在資產配置上,歷史也毫不留情地嘲笑了那些「逢低加倉小型股」或「全球分散」的理論。過去十年,IWM(小型股ETF)和ACWX(國際股)相對於SPY(標普500)的表現就是明顯的負面教材。只要長期趨勢沒翻轉,盲目配置這些資產不過是自討苦吃。科技股在過去十年被數次宣判死刑,卻一再證明「輪動」只是一種對抗無聊的投機藉口。當然,如果哪天趨勢圖真的翻轉,那就承認錯誤,調倉走人——市場不會因為你的自尊而改變方向。
更諷刺的是,2025年市場站在歷史高位,悲觀情緒卻依然壓倒性佔據主流,這與以往市場見頂時的集體亢奮截然不同。現在的熊市預言家們的論調,既無說服力,也無實質意義。過去一切「預言終結」的時刻,事後看來無非是牛市進行式的插曲。
真正的風險從來不是回撤本身,而是你在每一次回撤時懷疑整個投資邏輯,從而在最低點割肉離場。那些用「資產配置」或「輪動理論」來自我安慰的投資者,最終往往錯過了大牛市的主要漲幅。歷史給我們的唯一啟示,是保持開放、靈活且無情批判自己的假設。市場會不斷證明,群體的恐懼才是最好的反指標。
最後,對於市場未來十年的「上行空間」與「下行風險」——歷史從未允許我們用簡單的數學模型來預測人性的貪婪與恐懼。唯一確定的是,當大多數人懷疑牛市還能持續多久時,牛市往往還未到終點。至於那些不斷警告高估值、呼籲減倉的專家們,建議他們多讀點歷史,少看點新聞。畢竟,市場最喜歡的惡作劇,就是讓最悲觀的人錯過最大的財富轉移。
李浩然
www.facebook.com/lhyinvestment/
免責聲明:本網頁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言論招致損失,概與本公司無涉。投資涉及風險,證券價格可升可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