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地公司頒「加班紅榜」最高160小時OT無補水 網民斥更似羞辱榜
近日網絡流傳一份公司「加班通報表揚」名單,顯示員工單月加班時數最少68.41小時,最高更達159.96小時,卻屬「無償加班」,引發網上熱議。網民批評名單不像表揚,更似「羞辱榜」,質疑僱主藉此進行職場PUA(心理操控),迫使員工超時工作。有律師指出,相關情況在內地或已涉嫌違法。
加班紅榜的現象與風險
這份某大電商公司的「7月加班通報表揚紅榜」引發熱議,列出數名員工加班時長,榜首高達159.96小時,最低也有68.41小時。公司稱讚這些員工「高度負責、無私奉獻」,並號召全員學習。但表揚信曝光後遭網友強烈反彈,批評根本是「羞辱榜」,質疑其背後的精神意涵。有人直指這是「服從性測試」,透過表揚變相鼓勵過勞。
從內地法律層面來看,這份紅榜或已構成違法。湖北熾升律師事務所律師吳興劍表示,根據中國勞動法規,每日加班時長不得超過1小時,特殊情況下最多不超過3小時,且每月加班上限不得超過36小時。而榜單上動輒數十乃至上百小時的加班時數,顯然已遠遠超過法定的強制性規定。更荒謬的是,該公司竟稱「員工主動加班未申請,就不支付加班費」,這直接違反「安排加班須付加班費」的法定原則。此外,該公司多年參保人數為零,更證實其勞動保障嚴重缺失。
讚辭背後的沉重代價
這份「加班紅榜」折射出中國職場對「無私奉獻」的扭曲詮釋。以加班為榮的氛圍形成職場「內卷」,迫使員工陷入工時競爭。榜首單月加班近160小時,意味每日工作遠超8小時,長期將導致身心透支。這種文化透過「紅榜」將超時工作美化為「敬業」,讓「自願加班」成為剝削藉口,同時對準時下班者施加心理壓力。
這種表揚無償加班的做法,如同向員工發出無聲警告:不夠「奉獻」就會被邊緣化。它模糊工作與生活界線,迫使員工在健康、家庭與工作間抉擇。當企業將「壓榨工時」視為競爭手段,而非追求創新與效能,最終將損害社會的創新活力與可持續發展。
推動健康職場文化與制度重建
這場風波引發社會對健康職場文化的呼籲。許多意見指出,企業應表揚能在8小時內高效完成工作、兼顧生活與工作的員工,這代表更先進可持續的價值觀。儘管涉事公司聲稱「不強制加班」,但「無申請就無加班費」的制度仍暴露不合理之處。
央視網評論指出,企業應先守法再談「敬業」,批評「加班文化」易加劇職場內捲,令員工陷入過勞困境,損害社會創新力。強調企業競爭力應建基於技術革新及管理效率,而非無止境壓榨員工,唯有讓勞動回歸創造價值本質,方能體現真正「敬業」精神。同時,政府主管機關也應強化勞動監管,加強現場稽查,確保勞動法規的落實,保障勞工權益,從根本上杜絕過勞死和精神壓力累積成社會悲劇。
Text by BusinessFocus Editorial
免責聲明:本網頁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言論招致損失,概與本公司無涉。投資涉及風險,證券價格可升可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