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TOF基因療法 助先天聾人重獲聽力 5至8歲患者效果最佳
一項由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領軍、聯手中國5間醫院的國際研究,為聾病患者帶來曙光!這項基因療法成功讓10名因OTOF基因突變導致先天聾病的患者恢復聽力,年齡從1歲幼童到24歲成人皆有顯著進展。研究顯示,僅一個月內,患者平均聽力閾值從106分貝降至52分貝。
7歲女童四個月後恢復正常聽力
這項研究針對OTOF基因突變引發的DFNB9聾病,利用腺相關病毒(AAV)將功能正常的OTOF基因注入患者內耳。耳蝸蛋白(otoferlin)是聲音傳遞至大腦的關鍵,缺乏它就像斷了線的電話。研究在7月2日刊於《自然醫學》,10名患者全數恢復部分聽力,無嚴重副作用。尤其令人振奮的是,一名7歲女童四個月後幾乎恢復正常聽力,能與母親日常對話。這項技術的成功,標誌著基因療法從實驗室走向現實。
為何這項突破如此重要?
全球約15億人受聽力障礙困擾,其中2600萬人患有先天聾病,60%由遺傳因素引起。OTOF突變雖只佔少數(約20萬人),但其治療成功為其他基因相關聾病開闢道路。研究顯示,5至8歲患者效果最佳,但青少年及成人同樣受益,例如一名23歲患者聽力顯著改善。這項療法比傳統助聽器或人工耳蝸更精準,因為它直接修復基因缺陷,而非僅放大聲音。未來,研究團隊計劃擴大試驗規模,追蹤長期效果。
技術背後的秘密
這項療法的核心在於AAV病毒的精準遞送。醫生透過微創手術,在耳蝸圓窗膜注射30至40微升的基因溶液,病毒如同快遞員,將健康基因送至內耳毛細胞。這種方法不僅快速(一個月見效),而且安全,試驗中僅出現輕微副作用,如淋巴細胞計數升高。研究由卡羅林斯卡醫學院的Maoli Duan博士領銜,他強調:「這只是起點,未來將針對更常見的聾病基因如GJB2、TMC1展開研究。」技術的成熟,讓人對基因醫療的未來充滿期待。
香港每年約有100至150名新生兒患先天聾病,基因療法或許能改變他們的命運。對華人家庭而言,聽力障礙常伴隨教育及社交挑戰,這項技術不僅提升生活品質,更可能減輕醫療負擔。試想,一名聾病兒童能聽見父母的聲音,參與正常課堂,這是多大的轉變?然而,療法尚未獲FDA批准,成本及普及性仍是挑戰。香港的醫療機構可借鑑此研究,推動本地基因醫療發展,搶佔全球先機。
Text by BusinessFocus Editorial
免責聲明:本網頁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言論招致損失,概與本公司無涉。投資涉及風險,證券價格可升可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