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冼漢迪專欄】北都發展不只是起樓 也是打造產業聚落的時機
一、加快推進電動車充電設施發展
香港有近10萬個停車位備有充電基礎設施,但其中公共充電設施僅有11180個,快速和高速充電設施更僅有約2000個,並且存在各區分布失衡問題,無法滿足車主快速充電的需求。其次,香港電動車充電接口標准主要采用歐洲標准,內地為國家標准,在跨境通行日益頻繁的今天,為車主帶來不便。鑒於此,粵港澳大灣區內地九市推進實現歐標充電頭的縣區全覆蓋,為香港車主北上提供了便利。在即將實施粵車南下的背景下,香港亟須加快建設兼容多種標准的快速和高速充電設施,以滿足内地跨境電動車車主的需求,同時亦可因增設充電設施而進一步滿足本地車主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有國家標准和歐洲標准的轉換接頭,仍會存在設備不匹配、充電效率降低等問題,甚至是安全隱患。高質量的轉換接頭並不廉價,若開放粵車南下以後,內地車主在香港公共充電設施使用了不達標的轉換接頭,可能導致意外發生。2024年初,本港即發生一起電動車在充電站充電時著火的事件,消防經初步調查,判斷是車身充電插座起火。
建議,一是基於2024年《施政報告》提出的資助私營機構安裝高速充電設施計劃,進一步推進建設支持國家、歐洲等多種標准充電接口的高速充電樁,尤其是北部都會區的充電網絡規劃,應探索多標准充電設施建設,確保滿足兩地車主充電需求;二是加強與內地交通等有關部門溝通,在香港多種標准接口共存的情況下,探索統一的電動車充電認證機制,減少因設備不匹配帶來的問題。
二、建議探索北部都會區科技企業聯合建樓模式
傳統建樓模式的建設周期長且招商被動。科技企業聯合建樓模式即是在政府主導下,由多家企業聯合競拍土地、共同投資,統一委托房地產商代建。優勢在於,一是可加快開發速度,減輕政府財政負擔以及後續的維護壓力;二是將企業的需求前置,降低招商難度和成本;三是為企業提供可定制辦公空間的機會,提升空間利用率;四是滿足科技企業集聚需求,形成規模效應;五是企業組成聯合體共建可分攤建設成本,讓香港本地或引進的中小企業能以較低成本享受可定制的高品質辦公環境,增強其在香港紮根發展的信心和競爭力。
建議在北都現有建設模式的基礎上,探索將企業定制化需求前置的聯合建樓模式,並建立產權分割與企業退出遞補新企業機制等。
撰文:冼漢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