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雅詩專欄】醫學界不再是「鐵飯碗」 哪些技能AI時代最吃香?
醫療崗位長期被視為AI科技免疫的領域,不少人認為其專業性與人性化特質難以被機器模仿。然而,在科技浪潮席捲全球各行各業之際,醫療領域也難以置身事外。人工智能正逐步滲透進醫療行業的各個環節,將從根本上改變著醫療服務的模式與效率,甚至挑戰傳統醫療崗位的存在形式,同時又蘊含著巨大的潛能與商機。
首先,儘管人工智能快速發展,我認同醫療行業仍有許多職位因其獨特專業性而難以被取代。AI缺乏情感與自主思維,無法完全模擬人類的專業判斷,處理複雜病例時仍需醫生作最終決定。例如,進行手術或腸胃鏡檢查時,醫生需根據患者的具體狀況靈活調整方案,這種判斷依賴於專業培訓和臨床經驗。因此,除非出現顛覆性的突破性新技術,否則醫生及某些醫療專業技術人員難以被取代。此外,護士的功能同樣難以被AI代替,她們不僅負責護理工作,還在患者情緒支援方面扮演關鍵角色,這些需要情感及人性化的能力是AI目前無法有效模仿的。
AI擅長處理重複性任務,如影像分析和數據整理。在醫療行業中,不少此類非技術性崗位已因AI的介入而淘汰。例如,過往由聆聽打字員負責將醫生口頭分析檢查結果的錄音轉化為文字,但隨著語音轉換文字的科技發展成熟,甚至如今AI技術能自動分析造影底片並生成報告,這類崗位的需求已大幅減少。此外,醫療行業加速邁向電子化,減少紙張使用,使歸檔、掃描及資料輸入等簡單文職工作幾乎不再必要。一些簡單的專業性工作,例如過去需人手配製藥水進行消毒及清洗內窺鏡等儀器,現可交由機械完成,這些設備操作更準確衛生,提升效率。未來,僅需少量人手負責機器管理。
不可否認的是,在未來的展過程中,一些傳統及較低專業性和技術含量的崗位可能會大幅減少,人手結構將必然地發生變革。然而,在全球各地醫療人員不足的情況下,科技的發展有助於減少醫護人員的工作量,讓專業人員能專注於核心人文關懷、高層次決策等。同時,這也能提高運作效率,減少患者輪候時間,造福廣大患者。
因此,AI在醫療領域的應用潛力遠超當前的實踐,其蘊含著巨大的潛能與商機。如健康監測方面,可穿戴設備結合AI演算法能夠實現對個人健康資料的即時連續監測和分析。通過對用戶心率、血壓、睡眠品質等數據的深度挖掘,AI可以提前預警潛在的健康風險,提供個性化的健康管理方案。例如,針對慢性病患者,AI系統可以根據其身體指標變化,即時調整飲食及運動建議,甚至連接醫院系統,協助醫生及時優化治療方案。這種「預防-監測-干預」的全鏈條健康管理模式,正驅動健康服務市場的快速擴張,吸引著眾多科技公司和醫療機構積極佈局。
從商業投資角度來看,醫療行業的AI發展的確極具投資潛力。然而,醫療行業具有高度專業性、複雜性與特殊性,非醫療行業投資者若貿然入局,缺乏對行業的深入瞭解與洞察,亦很容易陷入各種困境。因此,投資AI醫療需謹慎結合專業知識與長遠規劃。
AI與醫療結合已成為未來趨勢,雖然某些傳統崗位面臨淘汰,但同時也是提升效率和服務質量的良機。未來的醫療服務將是人機協作的結果,只有通過不斷的學習和增值技能,才能在這個充滿挑戰與機遇的時代中立足,並為患者提供更好的照顧。
撰文:吳雅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