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交破冰神器?德州研究指用Emoji 關係滿意度直接「Up」!
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學者Eun Huh在《PLOS One》發表研究指,短訊中使用Emoji(表情符號)能提升回應度,增進親密感及關係滿意度。研究對象為260名23至67歲成年人,發現表情符號作為數碼情感表達工具,可彌補文字交流的情感缺失。隨着智能手機普及,各年齡層使用表情符號數量激增,尤其在年輕群體中更為明顯。學者認為,在網絡主導的社交時代,表情符號對促進人際關係具有潛在價值。
德州大學Emoji研究實測
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Eun Huh教授在《PLOS One》期刊發表的開創性研究指出,在簡訊中使用表情符號能顯著提高感知響應度,進而強化親密度與關係滿意度。這項研究填補了學術界在表情符號對人際關係影響方面長期存在的知識空白。隨著智能手機普及,簡訊已成為各年齡層最主要的溝通方式,表情符號的使用量與種類也日益增長,特別是在年輕族群中。
Huh教授的實驗設計巧妙地讓260名年齡介於23至67歲的參與者,閱讀僅在有無表情符號上有所差異的15條簡訊,並想像自己是發送者,專注於對方的回覆。結果顯示,與僅透過文字溝通的伴侶相比,參與者普遍認為使用表情符號的伴侶回應更為積極。這種感知到的積極回應,與更高的親密度及關係滿意度呈現正相關,明確確立了表情符號在數碼溝通中促進人際關係的關鍵作用。
機制解析:非語言提示心理功能
表情符號之所以效果顯著,關鍵在於其作為數碼「非語言提示」的功能。傳統的面對面交流中,語氣、表情等非語言線索能傳達豐富情感,但文字溝通中這些線索容易缺失,導致誤解。表情符號正能填補這一空白,成為情感數碼化表達的工具,增強文字表現力。
Huh教授研究指出,表情符號的「存在」本身(而非具體類型)更能讓人感知伴侶回應的積極性,從而促進關係融洽。這意味接收者可能將表情符號解讀為發送者情感投入的信號,如同現實中眼神接觸或點頭,都是情感參與的證明。
如何構建更有效的數碼關係?
理解表情符號對人際關係的積極影響後,如何將其應用於日常數碼溝通以構建更有效關係?首先,需適度且有意識地使用。雖研究顯示表情符號本身具正面影響,但過度或不當使用仍可能適得其反,如嚴肅商務溝通中過多使用易顯得不專業。其次,表情符號應作為文字補充而非替代,旨在豐富表達、傳達文字難以捕捉的情感與語氣,而非取代清晰連貫的文字。
最後,需考慮接收者的文化背景與個人偏好,不同文化對同一表情符號可能有不同解讀,個人接受度亦異。不確定時,可從常見且普遍理解的表情符號開始,觀察對方反應後逐步調整。總之,表情符號是數碼時代溝通的強大工具,善用可讓訊息更生動,有效傳達情感、深化人際連結,提升關係滿意度。
Text by BusinessFocus Editorial
免責聲明:本網頁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言論招致損失,概與本公司無涉。投資涉及風險,證券價格可升可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