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racle工程師失誤,美醫院軟件系統停運,電子病歷系統癱瘓5天!
Oracle工程師的錯誤操作導致美國多家醫院的電子病歷系統癱瘓5天,迫使醫院退回紙本作業。此事件不僅暴露了關鍵醫療基礎設施的潛在脆弱性,也讓我們需重新評估科技巨頭在醫療領域的角色,以及如香港等地電子病歷系統的現狀與挑戰。當醫院運作高度依賴科技時,其穩定性與安全性成為核心議題。
系統癱瘓五日:工程師失誤觸發美國醫院營運中斷
美國大型醫院營運商「社區健康系統」(CHS)旗下多家醫院近期經歷了其電子健康記錄(EHR)系統——Oracle Health的嚴重故障。CHS確認,此次中斷影響「數家」醫院,迫使它們啟動緊急應變的「停機程序」。
在長達五天的系統停擺期間,受影響醫院的日常運作,包括病歷存取、醫囑開立、檢查安排等,均需依賴傳統紙本方式進行。這不僅大幅降低了工作效率,也增加了潛在錯誤的風險。儘管CHS表示已確保病患照護的連續性,但事件無疑對醫院營運造成了顯著干擾。
初步信息指出,此次系統癱瘓源於一位Oracle工程師的操作失誤。這個單點錯誤在複雜的數碼醫療系統中引發連鎖反應,凸顯了關鍵基礎設施中人為因素可能帶來的重大影響,也讓外界關注Oracle對其醫療系統的維護與風險管理能力。
Oracle收購Cerner的背景與挑戰
此次事件中的Oracle Health EHR系統,源於Oracle在2022年以283億美元完成對EHR供應商Cerner的收購。這筆交易使Oracle迅速成為美國乃至全球第二大EHR供應商,僅次於Epic Systems。
整合大型醫療資訊公司伴隨著巨大挑戰,包括處理敏感醫療數據、符合嚴格法規、應對系統兼容性等問題。CHS醫院的系統中斷事件,雖歸因於工程師失誤,但客觀上引發了對Oracle收購Cerner後,系統整合質量、維護流程及風險管控能力的疑問,為其醫療市場拓展增添了變數。
EHR:現代醫院運作核心,效率與風險並存
電子健康記錄(EHR)是現代醫院運作的核心系統。它以數碼化形式整合了患者的完整病史、診斷、治療、藥物、檢驗結果等信息,取代了傳統紙本病歷,成為醫護臨床工作的重要支撐。
EHR系統的主要優勢包括:
- 提高效率與準確性: 快速存取信息,減少文書工作,標準化流程。
- 改善病患安全: 自動檢查藥物衝突與過敏,清晰傳達醫囑。
- 促進資訊共享: 便於跨機構、跨科室的醫護協作。
- 支持數據分析: 利於臨床研究、流行病學監測及醫院管理。
- 賦能患者: 通過患者入口網站讓患者參與自身健康管理。
但EHR系統也存在固有風險與挑戰:
- 高昂成本: 系統建置、維護與升級需要大量資金投入。
- 實施困難: 需要改變工作流程,可能遇到阻力。
- 互操作性問題: 不同系統間數據交換常有障礙。
- 系統故障與安全風險: 系統一旦失效將嚴重影響運作;儲存的敏感數據易成為攻擊目標。
此次Oracle系統故障,直接暴露了EHR系統失效可能導致的嚴重後果,提醒所有醫療機構必須重視備援機制與應急計劃。
香港經驗:醫管局主導的電子病歷發展模式
相較於美國市場化的EHR供應格局,香港公立醫院的電子病歷發展主要由醫院管理局(HA)主導。香港公立醫院廣泛使用的是醫管局自行研發和維護的「臨床醫療管理系統」(CMS),該系統整合了多項核心臨床與行政功能,在公立體系內實現了較高的標準化。
為促進公私營醫療數據互通,香港政府於2016年推出「電子健康紀錄互通系統」(eHRSS)。這是一個自願參與的平台,允許獲授權的公私營醫護人員在病人同意下,查閱其部分關鍵健康紀錄。該系統已有廣泛的市民和機構參與。
雖然香港公立醫院的CMS系統由內部團隊主導,減少了對單一商業巨頭的依賴,但任何大型IT系統都無法完全避免技術更新、網絡安全或內部操作失誤的風險。醫管局仍需持續投入資源進行系統維護、安全防護和應急準備。
隨著新技術不斷融入醫療領域,系統複雜性增加,潛在風險亦隨之提升。如何在擁抱創新的同時,確保核心醫療服務的連續性與可靠性,是所有持份者需要共同面對和解決的課題。此次事件應促使業界進行更深入的反思,確保科技能真正、穩定地服務於人類健康。
Text by BusinessFocus Editorial
免責聲明:本網頁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言論招致損失,概與本公司無涉。投資涉及風險,證券價格可升可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