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BusinessFocus app
馬雲最新觀點:AI的目標是服務,不是取代!不讓機器像人,而是懂人!

馬雲最新觀點:AI的目標是服務,不是取代!不讓機器像人,而是懂人!

Business News
By Neo Liu on 11 Apr 2025

面對全球對人工智能(AI)潛力與風險的激烈討論,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近日於阿里雲內部會議明確表態:AI的使命應是「呵護人間煙火」、「更好地服務人類」,而非「取代人類」。

馬雲現身杭州:AI應回歸「以人為本」

馬雲的現身及其言論備受矚目。他並未聚焦於技術本身的突破,而是將重點放在了科技的終極價值與人文關懷上。他提出的「高科技絕不只是征服星辰大海,更應該呵護人間煙火」,明確表達了科技發展不應僅僅追求宏大敘事,更需關照個體福祉與日常生活改善的立場。

馬雲直指AI發展的核心方向:「科技人員的責任,不是讓AI取代人類,而是讓AI更懂人類、更好地服務人類」。他進一步闡釋,不應刻意追求讓機器模仿人類,而是要讓機器能夠「理解人類」,具備類似人類的思考能力,最終目標是「做人類做不到的事情」。

AI陰影下的「飯碗」焦慮:科技進步的代價?

馬雲「服務而非取代」的理念之所以引發強烈共鳴,正是因為AI技術的飛速發展,實實在在地觸動了全球勞動者關於「飯碗」的神經。從自動化客服、內容創作輔助,到數據分析乃至部分編程工作,AI的能力邊界不斷拓展,許多過去被認為是穩定「白領」的工作崗位,正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壓力。

國際機構和研究報告普遍預警,AI將對全球就業市場產生深遠影響。雖然預測數據不一,但趨勢是明確的:大量依賴重複性、流程化操作的職位面臨被自動化替代的風險。儘管AI同時也在催生新的職業,如AI訓練師、提示工程師、AI倫理專家等,但新舊崗位之間的轉換鴻溝巨大,對勞動者的技能提出了全新要求,需要社會層面的大規模適應和轉型支持。

更令人憂慮的是,AI可能加劇社會不平等。掌握先進AI技術的企業和個人可能攫取超額利潤,而技能無法跟上變革步伐的群體則可能面臨收入停滯甚至下降的困境。這種潛在的結構性失業和社會分化,是AI浪潮下必須正視和積極應對的挑戰。馬雲的呼籲,可以視為對這種負面趨勢的警示和反思。

阿里巴巴的AI實踐:立足雲端,賦能產業

馬雲的理念,也在阿里巴巴自身的AI戰略中有所體現。

阿里雲提供基礎設施。作為領先的雲服務商,阿里雲為AI發展提供了關鍵的算力、數據和平台支持,降低了各行各業應用AI的門檻,本身就是一種廣泛的服務。

通義大模型面向應用。自研的「通義」系列大模型,不僅深度融入阿里自身的電商、物流、金融等核心業務,提升效率與體驗,更通過阿里雲向外部客戶開放,旨在成為企業智能化轉型的「AI助手」,輔助決策、優化運營。

AI應用聚焦產業升級。無論是淘寶天貓的個性化推薦、菜鳥的智能物流,還是面向製造、醫療、交通等行業的解決方案,阿里巴巴的AI應用更側重於提升產業效率和服務質量,而非大規模替代現有崗位。

在AI技術浪潮奔湧向前的大背景下,馬雲的聲音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平衡視角。他提醒我們,科技的終極價值應以人為尺度來衡量,AI的發展必須錨定於服務人類、改善生活、拓展潛能的目標。面對AI可能帶來的就業結構調整和社會挑戰,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通過倫理約束、教育革新和制度創新,確保技術進步惠及更廣泛的人群。

 

Text by BusinessFocus Editorial

免責聲明:本網頁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言論招致損失,概與本公司無涉。投資涉及風險,證券價格可升可跌。

 

【了解更多最快最新的財經、商業及創科資訊】

👉🏻 追蹤 WhatsApp 頻道 BusinessFocus

👉🏻 下載 BusinessFocus APP

👉🏻 立即Follow Instagram businessfocus.io

最新 金融投資熱話專頁 MarketFo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