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indsurf創辦人棄盤轉投Google,竟靠對手救回命脈!
矽谷AI獨角獸Windsurf上演驚天逆轉!市值曾高達30億美元(約235億港元,下同)的AI獨角獸 Windsurf,在即將被收購的關鍵時刻,其創辦人Varun Mohan竟選擇拋下250名員工,轉身投奔 Google。臨時CEO火線接棒,竟在48小時內將公司「賣盤」給競爭對手Cognition,作價3億美元(約23.5億港元),並開出誠意交易條款:保障全體員工留任、共享財務成果,連股權限制都取消,原本人心惶惶的團隊瞬間「由哭變笑」。
創辦人的震盪轉向
Windsurf 這間以 AI 程式碼生成工具聞名的新創公司,曾是矽谷的耀眼新星,估值逼近30億美元,並與OpenAI展開30億美元的收購談判,讓250名員工對未來充滿憧憬,甚至開始規劃退休生活。然而,這場原本被視為板上釘釘的交易,卻因微軟(OpenAI 的主要投資方)的介入而急轉直下。原因是微軟擔心Windsurf的產品會與自家GitHub Copilot產生潛在衝突,導致收購案破裂。
更令人震驚的是,執行長Varun Mohan與共同創辦人Douglas Chen 在交易失敗後,突然帶領頂尖團隊投奔Google DeepMind。據悉,Google以24億美元透過「技術授權+人力收購」模式吸納核心技術與人才,卻遺留Windsurf公司本體。此舉不僅打亂收購佈局,更在矽谷引發對創辦人倫理的強烈質疑,被視為公開的「背叛」。
AI 人才戰下的交易模式
Windsurf事件反映了AI時代科技巨頭對頂尖人才的渴求,以及交易模式的轉變。OpenAI 原本想透過傳統併購整合Windsurf,但因與微軟的策略關係及知識權爭議而陷入僵局。Google則採取「逆向併購」(acqui-hire)模式——不直接收購公司,而是以24億美元(約188億港元)高價獲取技術授權,並挖角頂尖人才。這種做法既能快速強化 AI 實力,又避開了反壟斷審查。對創辦人而言,跳槽至資金雄厚的大企業意味更高薪酬與更穩定的平台。
然而,初創公司的基層員工則成為最大受害者。例如,Windsurf早期工程師Prem Qu Nair指出,Google當天提供的高額offer要求放棄絕大多數已歸屬股票,實際所得不到1%。他最終選擇加入價值觀更契合的Cognition。這種「買人不買公司」的模式,讓拚搏多年的員工面臨血本無歸的困境。
剩餘體系重整
在Google完成「收割」後,Windsurf團隊陷入困境,士氣跌至谷底,離職潮一觸即發。面對創辦人的出走,前營運總監Jeff Wang臨危接任臨時CEO。在48小時內,他迅速與競爭對手Cognition協商,最終以約3億美元股權達成收購協議。
Cognition展現極大誠意:保留所有員工、允許參與未來財務分配,並取消股權限制。這讓準備離開的員工感動不已,使Windsurf死裡逃生。這反映了Windsurf體系重組,也預示著AI生態的微妙變化。在巨頭「人才抽取」模式盛行之際,像Cognition這樣兼顧社會責任與人性化收購的公司,或能為矽谷帶來信任曙光,重塑市場對公平與道義的期待。
Text by BusinessFocus Editorial
免責聲明:本網頁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言論招致損失,概與本公司無涉。投資涉及風險,證券價格可升可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