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AI黑馬一夜崩塌,Manus裁員7成,核心成員前往新加坡
一夜之間,曾被譽為「下一個DeepSeek」、在中國AI界聲名鵲起的黑馬Manus,選擇了一條最令人震驚的道路:自毀式的撤退。近七成員工被裁,社交媒體清空,與科技巨頭阿里斬斷合作,總部決絕地遷往新加坡。
裁員七成
這家年初還在聚光燈下的通用人工智能(AGI)初創公司,突然按下了暫停鍵,甚至可以說是倒車鍵。根據公司內部流出的公告及多方消息證實,Manus進行了結構重組。
原本約120人的中國團隊,一夕之間裁撤了超過80人,裁員比例高達近70%。留下的,僅有約40名被視為「絕對核心」的技術與算法工程師。這些倖存者並非留在原地,而是同創始團隊及公司高層,集體遷往新總部——新加坡。
這次行動的決絕程度,體現在其對過往的徹底切割。Manus在中國主流社交平台微博、小紅書上的官方帳號被悉數清空,所有內容消失殆盡,彷彿從未存在過。更令外界震撼的是,其與阿里巴巴旗下「通義千問」的戰略合作關係也被單方面叫停。這意味著Manus不僅放棄了潛在的龐大中國市場,更主動斬斷了來自本土科技巨頭的資源紐帶。
此舉並非傳統意義上的「倒閉」或「失敗」,因為公司的核心技術命脈被完整保留並轉移。行業分析師普遍認為,這是一次目標明確的戰略收縮與地緣轉移。其目的只有一個:在日益惡劣的外部環境下,以放棄中國市場為代價,換取在全球舞台上生存和發展的入場券。
昔日榮光:曾與巨頭比肩的AI「超級黑馬」
時間倒回不到半年前,Manus還是資本與媒體眼中的寵兒。由於專注於打造「AI智慧體(Agent)」,技術路徑與DeepSeek(深度求索)相似,而被譽為「DeepSeek第二」。在中國AI「百模大戰」的內卷中,單純的模型已非護城河,能否執行複雜任務才是決勝點。Manus正是憑藉在此賽道的出色技術與前瞻佈局,迅速成為一匹衝出的黑馬。
它的崛起吸引了包括阿里巴巴在內的科技巨頭的目光。與阿里「通義千問」的合作,曾被視為強強聯手的典範。這不僅為Manus帶來了寶貴的計算資源(算力)和數據支持,更是對其技術實力的一種背書。在當時的公開宣傳中,Manus被描繪成中國挑戰OpenAI、Google等世界級選手的潛力股之一。
深度剖析:為何AI初創紛紛「出海」新加坡?
Manus的選擇並非孤例,它反映了當前中國頂尖AI創業者面臨的共同困境與戰略考量。將總部設在海外,特別是新加坡,已成為一股難以忽視的趨勢。
1.晶片之困
當前AI發展的核心瓶頸,在於以NVIDIA高端GPU為代表的計算晶片。隨著美國對華技術出口管制的層層加碼,中國大陸企業獲取如H100、H800等頂級AI晶片的渠道幾乎被完全切斷。對於致力於訓練尖端大模型的公司而言,這無異於釜底抽薪。新加坡作為一個中立的國際金融與科技中心,不受此類特定禁令的直接影響,能夠更容易地從全球市場採購到足夠的、先進的算力資源。
2.資本的全球化路徑
儘管中國國內不乏熱錢湧入AI領域,但頂尖AI公司的融資需求是天文數字。更重要的是,為了實現全球化佈局,吸引來自美國、歐洲和中東的國際風險投資(VC)至關重要。在當前的地緣政治氣候下,許多美元基金對於直接投資一家純粹的中國背景AI公司持謹慎態度。
3.規避「內卷」,瞄準全球市場
中國的AI市場雖然龐大,但同質化競爭異常激烈,即所謂的「內卷」。數百個大模型爭搶有限的企業客戶,價格戰與營銷戰此起彼伏,導致許多公司「燒錢」嚴重,卻難以找到可持續的盈利模式。相比之下,海外市場,特別是歐美市場,付費意願更高,市場也更為成熟。Manus的舉動,可以解讀為放棄在「紅海」中纏鬥,轉而揚帆駛向更廣闊但規則不同的「藍海」。
4.人才與數據的考量
新加坡憑藉其開放的移民政策、英語環境和國際化的教育體系,成為全球頂尖AI人才的聚集地。在此設立總部,有助於招募來自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同時,面向全球市場也意味著需要處理全球數據,新加坡相對健全和國際化的數據私隱法規,也為此提供了便利。
Manus的「出走」,是中國AI精英創業者在時代洪流中的一次理性而痛苦的抉擇。在追求技術巔峰的道路上,一些先行者已經意識到,單純依靠國內市場和資源的時代可能正在過去。
Text by BusinessFocus Editorial
免責聲明:本網頁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言論招致損失,概與本公司無涉。投資涉及風險,證券價格可升可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