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聯合國警示:AI將衝擊40%全球工作崗位,你的工作會被取代嗎?
聯合國發布《2025年技術與創新報告》,指出到2033年,全球人工智能(AI)市場將膨脹至4.8萬億美元,幾乎與德國經濟規模比肩,但這場技術革命的背後,卻隱藏著一個令人不安的事實:近40%的全球工作崗位可能被AI取代。AI究竟如何重塑我們的工作?為何它可能加劇國家間的貧富差距?面對這場「創造性破壞」,我們又該如何未雨綢繆,轉危為機?
AI影響工作崗位的內在邏輯
人工智能對工作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其高效的數據處理和自我學習能力。許多重複性高、技能要求低的工作,特別是在製造業和服務業,正是AI最容易取代的領域。聯合國報告指出,全球約40%的工作崗位可能會受到AI影響,其中製造業和行政支持等領域尤為敏感。像電話客服、資料輸入和簡單工廠操作等工作,已能被AI替代,降低人工成本並提升生產效率。
AI的學習能力和處理速度是其取代勞動力的核心原因。隨著深度學習技術的進步,AI能模仿人類思維,並對變化做出反應,能在診斷疾病、法律分析和市場分析等複雜領域代替人類工作。這不僅提升了工作質量和效率,也帶來了挑戰。低技能工人面臨失業風險,將帶來社會和經濟層面的問題。
為何AI可能成為全球不平等的「放大器」?
AI的快速發展並非全球均等,而是高度集中在少數經濟體,這直接導致了國家間發展差距的擴大。根據聯合國報告,目前全球AI研發的40%由僅100家公司主導,其中大多數位於美國和中國。這意味著技術的控制權和收益集中在少數國家,而發展中國家則因缺乏基礎設施、資金和人才而落後。
首先,AI的基礎設施門檻極高。訓練一個頂尖AI模型需要龐大的算力,例如NVIDIA的GPU晶片和雲端運算資源,而這些資源多由美國企業壟斷。發展中國家不僅難以負擔這些成本,其電力供應和網絡基礎也往往跟不上需求。根據GSMA "2024年移動互聯網連接狀況" 報告,全球43%的人口(相當於34.5億人)仍未使用移動互聯網,因此移動連接的益處尚未完全普及。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只有27%的人口使用移動互聯網服務,覆蓋率差距為13%,使用率差距為60%。
其次,教育差距進一步加劇不平等。AI相關工作需要STEM(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背景,而根據UNESCO 統計,2024年撒哈拉以南非洲的高等教育入學率僅為9.4%,而美國超過50%,高於經合組織(OECD)平均的41%。這意味著發展中國家的勞動者很難轉型到AI經濟所需的高技能崗位,只能看著工作被自動化取代。
最後,經濟回報的不平衡也在加劇鴻溝。AI的利潤流向技術領先國,而依賴傳統產業的國家則面臨出口萎縮和失業上升。以紡織業為例,孟加拉國等國的低成本勞動力正面臨AI驅動的智能製造挑戰,聯合國預測,到2030年,這類產業可能損失數百萬個崗位。
AI帶來的4.8萬億美元市場機遇令人振奮,但其對近40%工作崗位的衝擊和國家間不平等的隱憂不容忽視。這場技術革命的成敗,不僅取決於算法的進步,更在於我們如何讓每個人、每個國家都能從中受益。未來的職場與世界格局,就掌握在今天的選擇之中——你認為我們準備好了嗎?
Text by BusinessFocus Editorial
免責聲明:本網頁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言論招致損失,概與本公司無涉。投資涉及風險,證券價格可升可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