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令長期投資獲利的終極武器是甚麼? 究竟是「耐心」還是「時間」?
穿越百年股海,歷史數據告訴我們什麼?從1928年到2024年,標準普爾500指數(S&P 500)年均回報率為9.94%。這個數字聽起來不錯,對吧?但如果你稍微調整一下起點,故事就會變得有趣得多。投資回報率的長期走勢固然令人印象深刻,但它與起點的選擇密切相關。換句話說,投資回報率的「長期」好壞,可能取決於你從哪一年開始做數學題。
以最近幾年為例,2021年和2022年的標普500指數回報率分別為+26%和+25%,直接把長期年均回報率從2022年的9.6%推高到了9.94%。看似微不足道的變化,其實已經說明了短期波動對長期數據的影響。當然,這一切都建立在一個大背景之上:2008年金融危機後的史詩級牛市。
回到1999年之前,從1928年到1999年,標普500的年均回報率高達10.8%。但接下來的「失落十年」,被兩個史上最慘烈的市場崩盤,互聯網泡沫和金融危機所夾擊,瞬間將1928年起算的年均回報率從10.8%暴跌至9.1%。換句話說,短短十年,抹去了1.7%的年均回報率。雖然此後市場逐漸回暖,但截至今天,我們也只從那場災難中「回血」了不到1個百分點。
然而,這種看似「長期穩定」的回報數字,其實經不起起點的「微調」。一位播客聽眾的提問點出了關鍵:為什麼我們總是從1928年開始算回報率?1928年剛好是市場巔峰,隨後就是有史以來最慘烈的大崩盤。那如果我們從1932年市場的谷底開始算呢?
從1932年到2024年,標普500的年均回報率是11.1%。僅僅刪掉四年的數據,回報率就提升了1.16個百分點。這聽起來像財務魔術,但事實上,這只是數學的魅力。
更進一步,假設我們把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及大蕭條的尾聲都剔除掉,從1950年開始計算,回報率變成了11.5%。簡單數學告訴我們,11.5%的年均回報率在75年間會讓一筆初始投資的1萬美元變成3,600萬美元。是的,沒看錯,3,600萬!當然,這裡面沒有考慮稅費、管理費,也沒有考慮到誰會真的有75年的投資耐心。
但話又說回來,投資是一場耐力賽。如果你從1929年的巔峰開始,回報率會變成什麼樣呢?答案是8.7%。這是一個明顯的下降,但即使如此,長期投資者依然能獲得不錯的回報。事實上,自1929年到2008年,標普500的回報率依然顯示出市場的韌性。
如果我們把焦點放到新世紀,從2000年開始計算回報率(也就是從互聯網泡沫的巔峰開始),年均回報率僅為7.6%。這個數字與歷史平均水平相去甚遠,並且暴露了一個殘酷的現實:即使你經歷了2008年金融危機後的瘋狂牛市,回報率依然只能說是「差強人意」。
這讓人不禁感慨,投資回報的「故事性」完全取決於你從哪裡開始敘述。如果起點是1928年,你會看到一個適度樂觀的故事;如果起點是1932年或1950年,你會認為股市一直是天賜良機;而如果你從2000年開始,可能會覺得股市不過爾爾。
然而,無論起點如何變換,有一點是不變的:時間是投資者最好的朋友。短期內,市場波動難以避免,甚至可能讓你經歷「地獄般」的十年。但只要你的投資視野足夠長,股市的複利魔力終會讓人驚嘆。
投資者應該記住的是,市場的短期波動無法預測,甚至可能令人沮喪。但當你的時間軸拉長到數十年,複利效應會將短期的失敗轉化為長期的成功。而這,才是投資真正的精髓:沉住氣,讓時間做它的工作。
另外,別忘了,數據分析中選擇起點的「小心機」,也許能讓你贏得一場關於市場回報率的辯論,但它永遠無法改變投資的基本事實,堅持長期才是王道。
李浩然
www.facebook.com/lhyinvestment/
免責聲明:本網頁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言論招致損失,概與本公司無涉。投資涉及風險,證券價格可升可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