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超美國 放生科企 中國清零下 追趕5.5%的經濟增長
政治局常委會4月29日開會討論經濟問題,新華社當日發出的通稿提及中央要求「加大宏觀政策調節力度,紮實穩住經濟,努力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預期目標」。同日,《南華早報》引述消息人士報道稱,內地將結束對大型科技公司的監管潮,鼓勵後者在提振經濟方面發揮更大作用。結合早前內地官方放寬對房地產和企業海外上市監管,可見當局為求經濟成長,已精銳盡出。
Photo from BusinessFocus
千禧年後,除了2020年因疫情影響不設經濟增長目標,其餘年份中國內地實際經濟增長率都接近或高於年初兩會的目標。2005至2010年期間實際增速更長年超過目標3%以上,為當局提供充分的合法性來源。今年北京在全國疫情集中爆發前,設下5.5%的增長預期,但第一季度增長率僅4.8%;第二季度受全國多地封控,以致物流衝擊工業、消費嚴重受阻的影響下,同比經濟增長率可能僅有1至2%。在這背景下,要實現或接近目標,第三及第四季度必須錄得比疫情前還炙熱的8%以上增長,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即使如此,當局依然咬定增長目標不放,有兩方面原因。其一自然是意識形態需要,《華爾街日報》26日報道稱,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多個場合要求中國2022年經濟增長率必須超過美國,以顯示中國的體制優越性。根據多個主流投資銀行預計,今年中國經濟增長率可能落在3.5至4.8%之間,很大機會可超越正處加息週期的美國。但如果下半年再次發生類似上海封城的灰犀牛事件,在沒有大規模刺激的情況下,全年經濟增速確實有可能低於美國。
另一方面,中國的經濟成長和就業高度綁定。在內地,平均一個百分點的GDP同比增速,可對應約200萬個新增就業崗位,因此今年新增城鎮就業目標定位在1100萬人,正好對應5.5%的經濟增長預期。如果GDP下行兩個百分點,意味將有額外400萬人失業,將國內調查失業率從5.8%推升至接近8%的高位,對社會穩定產生嚴重衝擊。
另一方面,內地經濟長期以來存在結構性失業問題:20至24歲具備大專學歷青年失業率維持在20%左右;相對低薪、條件艱苦的製造業則長期缺乏勞工。過去數年,內地大專學生佔新增勞動力比例逐年升高,今年更突破1000萬大關,來到1076萬人,佔新增勞動人口67.25%。這也意味著,新增失業會集中在畢業大學生和年輕人身上,更加難以招架。
綜合以上所述,外界已能清晰體會到中央對穩增長的決心,但對內地是否具備充足政策工具感到懷疑。
Photo from BusinessFocus
首要問題是民間投資和消費乏力。第一季度經濟數據雖然尚屬樂觀,但細項上可見供給端增長遠高於需求,意味著大部分新增投資和生產導向出口,而非內部消費。由於在2022之後的幾個季度,可預見海外國家走出疫情後,生產力逐步回穩;中國內部則因疫情防控,消費持續受打壓。這樣只增投資生產,不增消費的模式根本難以為繼。另一方面,第一季度以國營企業為主的大型企業均處於擴張區間,中小型企業則明顯收縮,反映當局早已開始透過直接投資刺激經濟,在地方債務問題嚴峻的當下,還有多少彈藥,也被外界懷疑。
其次是中美逆週期下,央行缺乏貨幣工具。早前央行降准僅有25個基點(低於市場預期的50基點)已反映央行在中美貨幣政策逆週期、兩國利率倒掛的背景下,為保證人民幣匯率穩定及避免外資大量流出,無法拿出更多政策刺激經濟。29日的政治局會議,對貨幣政策也只有用好各類貨幣政策工具,輕描淡寫帶過。在美聯儲鷹派當道,市場普遍預期全年加息幅度處於10至12個基點(2.25%-3%)的背景下,下半年內地貨幣政策對刺激經濟貢獻基本聊勝於無。
事實上,內地當下最強力的政策工具,或許就是徹底改變防疫政策,重建民間投資和消費信心。但廢除動態清零政策,意味著在頭3個月的過渡期(類似香港今年1至3月情況)內,將會錄得大量人員傷亡,經濟數據也會有暫時下滑。不大可能是求穩心態濃重的中央,在換屆二十大會議前可能的選擇。
卓憲文
免責聲明:本網頁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言論招致損失,概與本公司無涉。投資涉及風險,證券價格可升可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