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副委員長多屬虛職無實權 美國第三波對港制裁「放軟手腳」
美國財政部於當地時間星期一(7日)公布新一批涉港制裁名單,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全部14位副委員長被列入制裁名單。美方此舉乃針對人大常委會上月11日對《基本法》104條釋法,以褫奪包括郭榮鏗在內4名立法會議員資格。在北京,港澳辦今日回應時間稱「若蓬佩奧之流肆意上演最後的癲狂,最後只會自食惡果」。不過,和前兩波制裁比,今次制裁更像「小罵大幫忙」。
若從官方行政級別來看,今次被制裁的14人均屬「副國級」幹部,比早前名單中港澳副主任張曉明、中聯辦駱惠寧這樣的「正部級」高出一檔,和李桂華這樣的中低級警官更不可同日而語。但在被制裁14人中,除了身為中共政治局委員的王晨,其他13人大多無實權,更不可能深度涉入《104條釋法決定》。
按照中共的官方理論,人大的作用旨在「將黨的意志落實為法律」,因此DQ 4位議員的決定應由中共政治局作出,人大只負責執行。而在中國政治傳統中,除了排名第一的副委員長(王晨)外,其他副委員長大多屬政治酬庸的虛職,給予民主黨派、少數民族或具統戰意義人士:如流亡印度的達賴喇嘛、中信集團前董事長榮毅仁、社會學家費孝通等。通常,由國務院部門或地方政府「升入」人大或政協,往往意味著官員政治生命的終結,很多時甚至是「即將被清算或落馬前的臨時安排」。
另一方面,美國今次制裁亦不具阻嚇性。由於大部分香港官員都具海外聯繫,日常生活也依賴自由市場,一旦遭遇制裁可能面臨親屬無法相見、無法使用信用卡或只能用現金出糧的窘境。但在內地,大部分「副國級」幹部即使不花一分錢也能過上奢侈生活:從特供食物、專車專機、火車專列、住房、醫療團隊一應俱全。在面對制裁時,估計只會一笑置之。
因此,美方今次對14名中國官員制裁象徵意義遠大於實質。事實上,早前北京方面報復美國制裁中港官員,大多針對美國民主基金會(NED)這類NGO組織的負責人或高層,措施也大多是「禁止入境中國」、「凍結在中國財產」這樣的象徵舉措。一方面反應北京無有效籌碼應付制裁,另一方面也反應北京「不想惡化同美國關係」的克制。而華府利用這次制裁的「高規格」回應國內訴求的同時,也藉「象徵性」向北京釋出善意。
美國財政部公布制裁令同日,眾議院無異議通過了《香港人民自由和選擇法案》,待參議院審議通過後將交特朗普簽字。由於兩黨和白宮對法案持一致立場,相關程序很大機會可趕在本屆國會明年1月3日前完成。法案容許在港居滿10年的香港永久居民,以更便利手續申請美國移民資格;並保障申請政治庇護港人,不受總限額所限。同英國、加拿大或澳洲提出的「接納港人方案」相比,限制較多。
不過,華府在香港議題上放軟手腳,並不意味著特朗普政府在任期最後階段,放棄對中國施壓。除勒令中概股退市、制裁新疆出口產品,美國也在最近通過對台灣2.8億美元新一批軍購,並策劃重設「第一艦隊」,以新加坡為基地配合駐紮東京的第七艦隊共同制衡中國。加之國會和民間對華強硬的訴求,即使拜登上台後,中美對峙的局面都不可能在短時間內結束。
Text by BusinessFocus Editor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