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戰時CEO」回歸,世界首富也睡辦公室,馬斯克能救Tesla?
伊隆・馬斯克的沙發,堪稱是Tesla最重要的企業資產之一,也是最精準的危機指標。當這位身兼數間公司CEO的狂人,宣佈他將「重回一週工作七天、睡在辦公室的日子」,華爾街的分析師與全球Tesla股東便明白,這家電動車巨頭或將得到拯救。
危機警報:一則推文背後的訊號
「如果小孩不在身邊,我就會重回一週工作七天、睡在辦公室的日子。」馬斯克在自己的社交平台X上輕描淡寫地寫下這句話。然而,在資本市場眼中,這無異於拉響了最高級別的警報。時間點極其敏感——距離Tesla公布第二季財報僅有數天之遙。
股東們的心情是複雜的。一方面,這則訊息帶來了一絲振奮。它意味著那個曾經帶領公司走出無數次絕境的「戰時CEO」回來了,他將以百分之兩百的專注度,親自監督公司的每一個環節。但另一方面,這也赤裸裸地揭示了Tesla當下面臨的困境有多麼嚴峻,以至於需要其靈魂人物採取如此極端的手段。
市場的擔憂並非空穴來風。今年上半年,Tesla僅售出約72.1萬輛電動車,較去年同期大幅衰退13%。這個數字與華爾街年初預測的97萬輛相去甚遠,顯示出市場需求的疲軟以及競爭加劇的雙重打擊。更深層的憂慮來自於馬斯克本人的「光環」是否正在褪色。他高調的政治表態、收購X後的種種爭議,被認為正在疏遠Tesla原本偏向自由派、注重環保的核心客群。當品牌魅力與創辦人形象深度綁定,創辦人的爭議也必然會反噬品牌本身。
歷史重演:睡在工廠的危機時刻
對於熟悉Tesla發展史的人來說,馬斯克睡在工廠或辦公室的場景並不陌生,這幾乎是他應對存亡危機的標準作業程序。
最著名的一次發生在2018年的「Model 3地獄產能」時期。當時,Tesla深陷Model 3的量產泥潭,生產線自動化程度過高導致故障頻發,週產量遲遲無法突破瓶頸,公司現金流瀕臨枯竭,距離破產僅一步之遙。為了突破困境,馬斯克直接搬進了位於加州弗里蒙特(Fremont)的工廠。他沒有獨立辦公室,就在會議室的一張沙發上過夜,以便能在第一時間解決生產線上出現的任何問題。他曾對媒體表示,自己當時每天只睡幾個小時,醒著的時間幾乎都在工廠車間度過,「因為我的團隊在受苦,我也必須跟他們一起受苦。」
同樣的場景也曾在內華達州的超級電池工廠(Gigafactory)上演。當時為了監督電池模組的生產,他直接睡在工廠的地板上,或是找一間空著的會議室打地鋪。
這種極端的投入不僅僅局限於Tesla。在SpaceX早期,當獵鷹1號(Falcon 1)火箭連續三次發射失敗,公司資金即將耗盡時,馬斯克同樣是以辦公室為家,帶領團隊日以繼夜地分析數據、尋找失敗原因,最終在第四次發射時取得成功,將公司從懸崖邊拉了回來。
對馬斯克而言,「睡在辦公室」不僅是一種姿態,更是一種管理方法。他相信,CEO的存在能夠極大地提升決策效率和團隊士氣。當他親身出現在問題發生的現場,就能夠繞過繁瑣的報告層級,直接與工程師對話,當場做出決策。這種「第一性原理」的解決問題方式,是他過去屢次創造奇蹟的關鍵。
時間的極限挑戰
馬斯克的驚人投入,引出了一個更根本的問題:在同時執掌Tesla、SpaceX、xAI、Neuralink等公司的情況下,他如何分配自己有限的時間與精力?
根據過往的報導與他本人的描述,馬斯克的工作強度常年維持在每週80到120小時。他採用一種被稱為「時間分塊(Time Blocking)」的技巧,將自己的一周切割分配給不同的公司。例如,週一和週五可能專注於SpaceX,週二到週四則屬於Tesla,而X、Neuralink等公司的事務則穿插在間隙和週末。
這種分割並非涇渭分明。他以在會議間隙處理其他公司的郵件和決策而聞名,這種高強度的「情境切換(Context Switching)」能力非比尋常。但即便如此,當其中一家公司陷入重大危機時,這種平衡就會被打破。如今,Tesla顯然成為了那個需要他打破常規、全力傾注資源的「重症病患」。
未來賭注:從電動車到AI,Tesla的十字路口
當下的Tesla,正站在一個關鍵的十字路口。單純依靠銷售電動車實現指數級增長的黃金時代似乎正在結束。面對來自中國比亞迪等對手的激烈競爭,以及全球宏觀經濟的不確定性,Tesla必須向市場證明,它不僅僅是一家汽車製造商,更是一家頂尖的人工智能科技公司。
Text by BusinessFocus Editorial
免責聲明:本網頁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言論招致損失,概與本公司無涉。投資涉及風險,證券價格可升可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