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角力】中美角力與香港的關係,淺談三點觀察|BF專欄
美國總統特朗普在記者會形同向中國宣戰,聲言會取消香港特殊經貿地位,這看似新事,卻非全然如此。中美交惡是當中的重要脈絡,在此值得依此脈絡,簡單梳理三點觀察。
第一,中美交惡與中國崛起前景:
值得重提的兩個國際關係學(international relations)相關概念,分別是極化(polarity)以及世界體系理論 (World System Theory)。前者關心的,是當今世界是否單極體系(unipolarity)。質疑單極體系之說的論者會說,中國崛起之後,世界已變成兩極體系(bipolarity),「Chimerica」一詞應運而生。後者思索的,是世界體系如何形成。按照美國社會學家Immanuel Wallerstein的觀點,世界體系所以分層,原因是各國匯聚資本的能力各異。資本之於國家的重要性,可見於銀行於國家建構過程中的角色,有種說法是「國家製造了銀行,銀行製造了國家」。基於這兩個國際關係學概念,我們或可得出一個簡單結論:中美交惡,已令中國崛起美夢漸成泡沫。旅美香港學者孔誥烽在數年前出版的著作The China Boom: Why China Will Not Rule The World之中的基本觀點,是中國崛起,須建基於良好的中美關係之上。中美一旦交惡,中國匯聚資本的能力便會受削弱,中國成為世界體系理論之中的中心國家(core)之途難免會重新變得遙遠。美國最近通過《外國公司問責法》迫使中國在美企業面臨被退市與失去美國資金的風險,美國禁止全球晶片商向中國類國企華為供貨,乃至美國明言取消香港特殊經貿地位,都是美國作為全球第一大國打擊中國匯聚資本能力的三大新例證。
第二,全球反中國風愈趨成形
在不久之前,國際媒體仍然日夜吹捧中國模式,中國在國際間的名望如日方中。直到2017年年底,中國聲勢轉差。當時發生了兩件大事:一,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在2017年12月初發表報告Sharp Power: Rising Authoritarian Influence。報告認為,中國與俄國一樣,其在國際社會擴展勢力的方式,不靠自身魅力,而靠威迫利誘,進而操控他國。報告的主筆之一,是旅居香港的西班牙記者Juan Pablo Cardenal。在2014年,Juan Pablo Cardenal曾出版著作China’s Silent Army: The Pioneers, Traders, Fixers and Workers Who Are Remaking the World in Beijing’s Image;二,在2017年11月,美國﹑澳洲﹑印度與日本重啟「四方安全對話」(Quadrilateral Security Dialogue),美國總統特朗普也特地提出「印度洋—太平洋」新地域戰略合作概念。對銳意在全球擴張勢力﹑擴展海權的中國而言,這非有利形勢。始於2019夏的香港流水革命,更增強國際社會對中國的戒心。早在2019年6月,歐盟安全研究所(European Union Institute for Security Studies)研究員 Tomas Jevsejevas便發表評論,直指香港問題屬國際事務,中國在港行為猶如向國際社會表明,中國視國際協定如無物。至今年5月,在中國決意推行港版國安法之後,英美加澳四國發表聯合聲明,其中一句是:China’s decision to impose a new national security law on Hong Kong lies in direct conflict with its international obligations under the principles of the legally-binding, UN-registered Sino-British Joint Declaration.
第三,「特區市」與國家力量
於全球化年代,國家力量並非源於國境版圖大小,而是繫於國境之內是否存有能夠匯聚人﹑貨﹑資本﹑技術的全球城市(或稱「特區市」,Charter City)。數年前,曾有澳洲學者撰文建議新加坡﹑財團﹑澳洲各層政府合作,在西澳洲建設特區市,以振興澳洲未來國家發展,同時解決新加坡國家空間制限問題。歷經百年英治,擁有通行於國際社會的普通法法制的香港,也是「特區市」一例,故此香港不免成為中美交惡主要角力場。美國政策將如何影響香港角色,終究不只是香港本土事務,這也是有關中國國家戰略發展的核心一環。
(原文part 1 & part 2 在FinMonster Blog 較早前發表)
(本文經由博客FinMonster鄭文耀授權轉載,並同意BusinessFocus編輯文章與修訂標題。文章內容為博客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Text&Photo: FinMonster鄭文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