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BusinessFocus app
【諾貝爾獎】日科學家大隅良典發現細胞自噬機制,成2016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

【諾貝爾獎】日科學家大隅良典發現細胞自噬機制,成2016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

Inspiration Tech
By cherry.liu on 04 Oct 2016

2016年度諾貝爾獎(Nobel Prize)於昨日(10月3日)正式掀幕。率先出爐得為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為71歲的日本分子細胞生物學家大隅良典(Yoshinori Ohsumi)。大隅良典因發現細胞自噬機制(autophagy),而獲得今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以表揚他的貢獻。

Nobel Prize Photo from Nobel Prize

大隅良典專長為分子生物學領域,最知名的成就是發現並闡述了細胞自我吞噬機制及生理功能。細胞自噬(autophagy)這個概念源於1960年期間,研究人員當時發現細胞能自我形成一種名為溶酶體(lysosome)的單層膜的囊狀胞器,然後自我消滅細胞組織,從而延長壽命。60年代受技術所限,研究人員無法對於這概念進行深入研究。直至90年代初,大隅良典利用麵包酵母辨別了細胞自噬的必需基因。他隨後闡述了細胞自噬機制的運作原理,並展示了人體細胞内一些相近的機制。

Euronews Photo from Euronews

大隅良典的研究引領人類對於細胞内含物的循環機制有著更深入的認識。細胞自噬在不同的生理過程中影響甚深,如適應飢餓感或身體對受感染所作出的回應等等。細胞自噬對人類疾病有著重大的影響。若自噬作用當中基因發生異變,就會產生疾病;這個機制更是影響著癌症以及神經系統疾病等嚴重疾病的其一元素。

Nobel Prize Photo from Nobel Prize

細胞自噬是一個細胞自身結構通過溶酶體機制而被分解的過程。它透過消滅以及循環再用細胞成分,成為了操控生理功能的重要元素。細胞自噬能快速地為細胞成分再生提供能量,所以是身體對於飢餓以及其他狀況的回應。在身體受到感染之後,細胞自噬可以消滅入侵細胞的衛生菌以及病毒;它更是胚胎成長和細胞分化的重要元素。細胞自噬更是修復蛋白質和其它細胞的重要機制。

ihuawenPhoto from ihuawen

大隅良典1967年畢業於東京大學,其後進入東達大學院理學系研究科深造,並於1974年取得東京大學學博士學位。他隨後前往美國,在197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美國生物學傢Gerald Maurice Edelman的研究室進行博士後研究。大隅良典於1977年應東京大學教授安樂泰宏邀請,返回日本工作,並在1988年擔任助理教授。他於1966年轉至隸屬岡崎國立共同研究機構的基礎生物學研究所擔任教授,又於2004年在綜合研究大學院大學生命科學科兼任教授,直至2009年退休。

大隅良典現任日本東京工業大學前沿研究機構特聘教授,同任日本綜合研究大學院大學名譽教授,以及基礎生物學研究所名譽教授。他是細胞自噬領域的先驅,曾於2015獲得憂有「加拿大的小諾貝爾獎」之稱的蓋爾德納國際獎(Canca Gairdner International Award)、更在本年獲得了用以表揚突破性研究的威利生物醫學科學獎(Wiley Prize in Biomedical Science)。

資料來源:Nobel Prize 

 

🏆 立即報名「中小企卓越成就獎2024」

【了解更多最快最新的財經、商業及創科資訊】

👉🏻 追蹤 WhatsApp 頻道 BusinessFocus

👉🏻 下載 BusinessFocus APP

👉🏻 立即Follow Instagram businessfocus.io

最新 金融投資熱話專頁 MarketFo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