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BusinessFocus app
【BF專欄】公公去世,我從他的遺產中學到了......

【BF專欄】公公去世,我從他的遺產中學到了......

Bloggers
By 艾瑪 沈 on 25 Feb 2019

1. 艱難的新年

艾瑪過了一個很艱難的年。

大年夜時,公公突然病情加重,我們輪流去醫院守著。到了年初二淩晨,收到醫院電話,急急趕過去,陪他走完了最後一段時光。

接下來的日子,籌備葬禮、安撫家人、幫婆婆收拾遺物。

作為兒媳,因為沒有住在一起,與公公相處的時間很少。只知道他人生坎坷,頗為不易。

就像電影《至愛梵古》一般,慢慢從他的遺物中去想像他的一生。

他帥氣的大學畢業照,他1966年報考中科院研究生的准考證,他做眼鏡生意時留下的存貨,他在荷蘭做經理時記下的英文筆記,他燙得筆挺,歸類整齊有序的衣物,家裡布得密密麻麻卻暗含規則的電線,翻得破舊的中英字典......

他曾是如此有文化的高知識份子。很陌生,似乎我從未認識過。

/Pixabay

回顧他的一生,感慨很多。不過,作為理財專欄,自然不能偏離主題太遠。寫這篇文章,主要是受他的生平和遺產所觸動。

2. 公公的遺產

他留下的錢不多,還都是現金。他用一個個簇新的白信封裝著。用塑膠紙包著,防潮。旁邊放著蟲丸,防蛀。可惜沒有看到防火設施。

看到這裡,你也許會笑。這是一個多麼愚蠢可笑的老人家啊!

我們父母這一代,50後,60後,大多數一輩子都勤儉節約,又恰好遇上中國經濟騰飛,不少人攢下了不錯的積蓄。中國的金融市場起步較晚,上世紀九十年代才開始萌芽。所以,大多數長輩們的金融意識都非常薄弱。他們大多數人都只相信銀行,很多人連信用卡和銀行卡都分不清楚。

我公公年紀更長一些,他出生於30年代尾。1978年來了香港,也趕上了香港經濟蓬勃發展的七八十年代。

作為一個高知分子,我公公還是很有探索精神的。

他曾做過工廠高管。後來,香港製造業全線南移,中層職位大面積消失,他也成為時代潮流拋棄的一位。

他也試過創業,做進出口貿易,有些收穫。再後來,身體出現毛病,不再能長時間工作,家庭的經濟情況才開始轉差。

休息在家的他,還炒過股票和外匯,只是後來又遭遇了一次銀行破產(1991年香港國商銀行倒閉),部分積蓄付諸東流。

我看著那一個個白信封。在香港這麼高消費的城市,經歷了如此多個風浪,還能留下這麼些,實屬不易。

到了晚年,他已很少出門走動。經過銀行破產一役,想來還是覺得現金最是妥當。

對於年輕的我們來說,身邊放這麼多現金,錯過無數投資機會,實在是愚蠢。

但是,世間事,各有因由。對我七十多歲的公公來說,這麼做,卻正是適合他的。


/Pixabay

3. 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我在《理財就是理生活》書或者分享會上,都一再強調:適合自己的理財方案才是最好的方案

怎麼才知道適不適合?最重要的一個指標是風險是否匹配

理財或基金帳戶開戶,通常需要填寫一份風險偏好評估表。問問你有幾年的投資經驗、家庭的年收入多少、願意承擔損失的比例等等。購買產品時,如果產品的風險等級與你自身的評估得分等級不匹配,你就不能購買。

有一次,我在微信群裡看到有個男孩子在抱怨,說這個評估表真礙事,一點用都沒有。

後來,我瞭解到,這個男孩子才剛畢業沒多久,比我小了十幾歲。初生牛犢不怕虎,還不知道風險的可怕。

我公公,正是經歷了太多事,明白敬畏風險的道理。

《理財就是理生活》書裡,有專門一章寫了風險和收益的匹配,介紹了度量風險的客觀指標和主觀指標的計算方法,大家可以跟著計算一下自己的情況。


/Pixabay

4. 度量風險的主客觀指標

影響客觀指標"風險承受能力"的最重要因素是年齡。

年輕時候,萬一失敗,未來還有很多時間可以翻盤。就可以儘量配置一些長期的大額實物資產,使用貸款,適當加點槓桿,用時間來換空間。

中年時候,現金流充裕。但上有老下有小,負擔不小,也還要為自己養老做儲備。就要做好資產配置。

準備3-6個月的生活費作為應急資金,購買高流動性、高安全性的產品,如貨幣基金、寶寶類產品。

準備足夠的長期增值帳戶,購買中流動性、中安全性、中等收益率的產品,為未來的養老、醫療、兒女教育儲備,也確保能跑贏通脹,使得財富能保值增值。

在這兩個安排好的基礎上,加大風險資產的投資,如購買股票和股權等等,去追求高收益。

退休之後,沒有穩定的收入。就要儘量減少配置風險資產,一定要保證本金的安全。年紀大了,醫療開始也多。如果沒有配置報銷,就要保持手裡的流動性,改買流動性更高且安全的產品,如貨幣基金、銀行理財、債券等。

對於將近80歲的公公來說,他不求投資收益,只求流動性和安全。所以,我才說,選擇現金放在家裡,就是最適合他的。

/Pixabay

度量風險還有一個主觀指標叫做風險偏好。同樣的年齡,不同人對風險的喜好不同,這跟性格有關。有些人就喜歡冒風險,有些人就保守很多。

我有一個同學,跟我同歲,是一位頗有些名氣的導演。收入很高,他就不喜歡冒風險,從來只買理財產品。他說這樣他覺得穩妥,穩妥了就自在。

在投資過程中,如果一個風險偏好低的人,投資了高風險的產品。兩者不匹配,就會天天擔驚受怕。萬一虧損了,又會晚晚失眠。這就不好了。投資的終極目的,不是為了賺多少錢,而是為了生活得更舒適自在。如果投資,讓你每天不自在,那不如不投。

5. 其他理財的啟示

回顧公公的一生,還有很多啟示。

香港比大陸早發展了一二十年,很多經驗值得參考。

香港製造業全線南移,讓大量中層管理人失去了工作。與我們如今產業結構調整、未來智慧科技對人類職業的替代,非常類似。我們是否準備好了應對轉變?還是就享受此刻的歲月靜好、舒適安穩?不斷的投資和提升自己,才是應對變化的不變之策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作為家庭的經濟支柱,公公的病,讓他無法繼續工作,家道從此中落。這不是個例。我們總是覺得悲慘的事情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但事有萬一,我們是否有為此做好準備?給家庭經濟支柱的那個人買一份保險,是轉移此類財務風險的最好方法。萬一有何不測,家庭的財政不會太受影響。

此外,趁自己年輕,賺得到的時候,努力存錢,購買能帶來被動收入的資產,搭建被動收入體系,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

香港的銀行會倒閉。未來,隨著我們金融體系的越來越完善,市場化程度越來越高,大陸也可能會出現此種情況。銀行的資質要考量,不能覺得名字裡有銀行就一定安全,為了貪圖高一點點的利息,而把大量的資金放入資質差的銀行

雞蛋也一定不能放在一個籃子裡。家庭資產要做配置:投入高風險產品或專案前,務必要保留足夠的應急資金和長期保值增值的中低風險帳戶。

公公的一生,頗令人唏噓。個人的力量,在大時代前,猶如螻蟻。

希望他在另一個世界一展抱負,快樂新生。

滿含意味的是,香港的死亡證與出生證,紙質和格式極其相似,唯一不同的是前者是灰色,後者是粉紅色。生與死,乾乾淨淨的來,乾乾淨淨的走。中間幾十年的印記也會慢慢淡化,直至消散。生又何歡,死又何苦?


/Pixabay

(本文經由博客艾瑪授權轉載,並同意BusinessFocus編輯文章與修訂標題。文章內容為博客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Text & photos: 艾瑪

🏆 立即報名「中小企卓越成就獎2024」

【了解更多最快最新的財經、商業及創科資訊】

👉🏻 追蹤 WhatsApp 頻道 BusinessFocus

👉🏻 下載 BusinessFocus APP

👉🏻 立即Follow Instagram businessfocus.io

最新 金融投資熱話專頁 MarketFo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