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BusinessFocus app
【吉利話事人】李書福六次創業歷程自白,談成功關鍵:離不開自己做隻牛

【吉利話事人】李書福六次創業歷程自白,談成功關鍵:離不開自己做隻牛

Inspiration
By chun on 22 May 2018
Senior Editor

對於吉利創辦人李書福的故事,相信大家對會知道他不斷創業,開過照相館、賣過雪櫃和電單車,最終靠造車成名,但對於他的為何要不斷轉換行業,甚至對於個人成功,坊間鮮有提到相關原因與看法。

早於周二,李書福罕有在《台州日報》撰寫長文,親自解釋了過去四十年來的經歷,很多次創業都被同行抄襲以及種種阻礙,最終才慢慢發現造車才是正確路,他更更自言成功關鍵在於做牛,並道:「我願意做牛因有人牽著鼻子不會走錯。」

InternetPhoto from Internet

對於做牛,李書福指他自幼便是個放牛娃,從上小學起就利用暑假做放牛工作,一個暑假能賺6元至10元人民幣,這種經驗對他往後有了很大影響,也是與其成功結下不解緣。

就在高中沒畢業,1978年時李書福開始創業,最廣為人知就是從其父親借錢,開了照相館,故後來不符公安局規定,最後他由是退出這行,轉做廢舊電器回收,做分離金屬銅、金屬銀、金屬金;可惜變廢為寶的技術,很快被人學會,出現激烈供應鏈競爭,結果只能轉行收場。

InternetPhoto from Internet

李書福在當廢舊電器回收時,發現雪櫃零件暢銷,由是開始涉足這行業。沒有土地、廠房的李書福,只能租用街道工房做研究,經400個日日夜夜測試,終取得成功,可惜卻被人收回廠房。

故此,李書福找到廢棄的自來水廠,到附近村子請求裝一個電錶分取電力用於生產。可是有人舉報,指李書福沒經過工商局批准私自接電,當時22歲的他嚇得把生產停下來。

InternetPhoto from Internet

後來李書福租用一個村莊倉庫,用人力手拉車像蝸牛般實現電力供應,一共有幾十輛手拉車,每3、4個人邊推邊拉,他自言那種艱辛與折磨與自幼牽牛時對牛在耕地時的感受是完全一樣,但後來李書福仍能一舉成名,所有雪櫃與零件銷往全國,賺起錢來。

不過到了1989年,內地開始管控,將全國41家國有工廠納入定點生產目錄,而李書福稱加上當時內部股東意見分歧,故深感疲憊,便把雪櫃廠關閉,重回大學。

InternetPhoto from Internet

至1992年他又開始第四次創業,這次研究生產鎂鋁曲板、鋁板幕牆等裝修材料,同樣又再取得成功,可取代進口貨,受到市場歡迎,他指產品幾乎是供不應求,惟自主創新成果很快就被人學走,故只好放棄改研究電單車。

InternetPhoto from Internet

李書福創立吉利,研究生產電單車,但後來又有許多企業跟着學,他指市場出現了很大競爭,全國幾十家摩托車公司,如雨後春筍遍地開花,但卻出現偷稅漏稅等不正當競爭,於是他又退出這領域,改為做車。

InternetPhoto from Internet

當吉利轉型升級研究生產汽車之時,李書福自言他當時已經35歲,並稱個人造車致富的歷程,以致最最後成就過千億元的吉利帝國,又是另一個長故事。

李書福總結出過去經驗,直言自己從牽牛的實踐中悟出一些道理,他指與牛溝通交流,雖然用彈琴的方式很難奏效但只要方法得當,態度真誠,就會實現有效溝通。

他道:「小時候的我就是騎在牛背上,一邊請牛吃草,一邊看書學習,完全可以實現合作多贏。晚上還要在牛棚周邊點燃牛煙,把蚊子趕走,讓牛好好休息,這樣牛也高興,我也快樂。我是如何登上牛背的呢?

我才八九歲,而且由於營養不良,我個子長得很矮,為了登上牛背,我是想了好久才找到技巧的。先把牛牽到草長勢較好的地方,請牛低頭進食,然後利用牛的左大腿,在牛行走彎曲時,我一邊用手抓住牛的脖子,一邊用腳飛快地踩上牛的大腿關節,這樣就能很輕鬆地登上牛背,實現雙贏。」

InternetPhoto from Internet

他認為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跨文化融合,跨區域合作,跨業態協同,只要能夠實現合作共贏;人與牛之間都可以合作得很好,人與人之間為什麼不能坦誠相處呢?

李書福稱:「我很願意做牛,因為只要有草吃,我就會很幸福;我很願意做牛,因為牛吃進去的是草,擠出來的是奶,很有價值貢獻感;我很願意做牛,因為牛總是有人幫助牽著鼻子,不會走錯方向。」

 

資料來源:Sina

Text by BusinessFocus Editorial

🏆 立即報名「中小企卓越成就獎2024」

【了解更多最快最新的財經、商業及創科資訊】

👉🏻 追蹤 WhatsApp 頻道 BusinessFocus

👉🏻 下載 BusinessFocus APP

👉🏻 立即Follow Instagram businessfocus.io

最新 金融投資熱話專頁 MarketFo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