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極對決】由國內移動市場鬥到海外,微信與支付寶的全面戰爭
內地移動市場早已成為微信與支付寶的戰場,事實上戰火是由國內打到國外。有內地媒體日前就歸納出兩者這幾年在海外的「部署」,展示他們如何用各自策略去增強實力。
Photo from Internet
1.投資VS當地重建
阿里巴巴的海外策略非常明確,在當地挑選優秀夥伴,旗下支付寶做技術輸出,提供資金、技術,務求在短時間內進佔新興市場;如上周四阿里旗下螞蟻金服宣布與孟加拉領先移動金融服務商bKash達成協議,前者投資後者,提各種支援。
Photo from Internet
bKash成立於2010年,擁有孟加拉央行頒布的金融牌照,日前為不少城市及農村提供至少18萬個代理服務網絡點,並擁有超過3千萬註冊賬戶,是孟加拉主要的移動金融服務供應商。
事實阿里於2015年在印度市場首次成功後,便不斷利用投資合作模式,當時投資印度最大的電子錢包Paytm的母公司One97,並把支付寶的經驗複製到對方身上,加入餐飲、團購、電影票等生活服務等。
反之微信選擇不輕易的路,申請當地牌照通過層層審批,嘗試先抓住各地區的華人用戶。早於2014年起,騰信主要的理財平台理財通與韓國免稅店合作,以網絡免稅店支付的方式切入海外支付市場。
Photo from Internet
至2016年,騰訊旗下的WeChat Pay(港版微信支付)獲得香港首批第三方支付牌照;2017年10月底,正式在香港推出支付功能。除此之外,在馬來西亞微信也獲得了牌照,目前正式業務尚未開展。
現時在這一華人出境收付業務上,微信已進入25個國家。支付寶共接入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數十萬商戶,從全球覆蓋率來說,支付寶領先。
2. 出海造船 VS 造船出海
阿里的出海造船模式是把在內地的技術和商業模式輸出給外地合作夥伴,助他們發展本土化的電子錢包;反觀騰訊的造船出海是自己申請牌照,在所在國家和地區去發展業務。
比較起來騰訊遇到的問題較大,首先微信社交紅利只能在出境華人群體中產生較大作用。
Photo from Internet
此外,即使在馬來西亞及香港拿下了牌照,在東南亞國家拿到牌照並不容易,即使拿到並欠缺很多基礎設施落。馬化騰接受媒體採訪時坦言「拿到牌照之後,我們也發現當地很多基礎設施還有待建設,有些銀行無法提供接口。」
當然,騰訊方式看似問題較大,不過阿里亦有其面對的難題,就是收購注資遭阻撓;2017年1月26日,螞蟻金服以8.8億美元與美國速匯金達成併購協議,但到2018年1月美國外匯監管局不予批准交易,螞蟻金服須向速匯金支付3000萬美元解約金。
3.出海重點各有不同
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在海外擴張之路如此不同,跟其自身集團業務重點和優勢有關。
阿里重點在電商和普惠金融,在近東地區,它投資了電商和支付服務提供商Paytm,更收購了覆蓋東南亞的新加坡電商Lazada。
Photo from Internet
在東南亞的金融科技方面,它與泰國的Ascend Money、菲律賓的Mynt、印度尼西亞的Emtek、新加坡的M-Daq和馬來西亞的TNG等大公司達成了交易。螞蟻金服在全球的投資還有,總部在美國的Moneygram和韓國的Kakao Pay。
Photo from Internet
騰訊重點則主要在大文娛領域,在東南亞,騰訊剛全資收購泰國最大門戶網站 Sanook Online,並將其改名為騰訊(泰國)。
此外,騰訊也投資了1900萬美元,與另一家泰國數字內容平台Ookbee 宣布,雙方將共同成立一家全新的數字內容公司Ookbee U,他們將專注於提供由用戶生成的原創內容,目標是全方位的線上媒體公司。
資料來源:caijing
Text by BusinessFocus Editor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