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央行沽金能令黃金由牛轉熊嗎 小心理解央行行動 Gold Fever遠未終結
10月最後兩星期,黃金價格合共下跌了接近6%,上周五更跌了近3%,消失了一陣子的黃金牛市見頂論又湧出市場,提出好幾個理由,既有技術性,亦有消息面,消息面之一是菲律賓央行有意沽售黃金儲備,獲利了結。
不看歷史,很容易被這種消息左右,先不說央行沽金會否不利金價,以菲律賓這種對世界金融影響力有限的國家,黃金儲備只有區區約130噸,就算全沽又能對龐大的國際金市做成甚麼影響?菲國曾於2003-2007年沽出約150噸黃金,對金價可說零影響,往後4年金價更突破投資者想像,於2011年升至每盎司1920美元歷史新高。市場傳出的消息,更多時候是為趨勢火上澆油而已。
目前市場對各國央行增加黃金儲備頗敏感,尤其中國央行行動,有沒有買,買多買少,都會成為預測金價上落的理據,最近中國央行公佈連續10個月增加黃金儲備,市場上便有分析認為有利金價,亦有分析認為購買量下降了,所以不利金價。其實全球每年黃金產量才約3600噸,產地分散,既要應付央行,又要滿足金飾、投資等需求,黃金又不像紙鈔般可無限發行,買多買少,買不買,亦非央行們說了算,以各國央行增加或減少黃金儲備作為依據,推測金價上落又能有多可靠?
根據世界黃金協會數據,未計地下未挖出來的,目前世上黃金總存量約22萬噸,小弟相信也是粗略估計,人類開採黃金數千年,那能計得準,放在埃及博物館的法老圖坦卡門黃金面具也不知算不算進這22萬噸之中。總存量中超過80%散佈於民間,金飾佔比最高,達22%,反而全球央行儲備只有17%。可能有人會問,飾金不是投資用途,能對金價產生甚麼影響?但請想一想,民間買入的飾金,跟存在央行的金磚又有何分別,熔化後也不都是黃金嗎,都是同一種東西,民間的購金熱對金價走勢怎會沒影響?

回顧歷史,當民間出現Gold Fever(黃金狂熱),即使央行出手壓抑也未必能降溫,1970年代便發生過,當時美元陷入深深危機,全球出現拋售潮,法國更公然抗衡美國政府,戴高樂總統多次發表反對支持美元言論,為全球黃金搶購熱潮加熱助燃。當年坐擁最多黃金儲備的美國便使出一招「黃金拍賣」,定期將政府黃金儲備拿出來公開拍賣,希望能夠為Gold Fever降溫,拯救美元。
如果以現在情況思考,相信許多人會認為這是大大不利金價的操作,或許更有投資者會於市場上做空黃金。結果是完全相反,金價不但沒回落,更一路猛漲,例如1979年8月美國財政部便舉辦了一場黃金拍賣,拿出75萬盎司黃金進行競投,拍賣前金價每盎司仍不足300美元,怎知不拍還好,一拍更糟,競投者以301美元把這75萬盎司黃金通通吃下,創出歷史新高,全球Gold Fever進一步燃燒。
這次拍賣前,美國財政已經舉辦了十多次黃金拍賣,你沒聽錯,是十多次,金價卻一路高歌猛進,沒受多少影響。後來美政府見勢色不對,便宣布暫停拍賣,以免火上加油及進一步打擊美元地位,結果事與願違,不想火上加油卻換來更高熱度,市場認為停拍會影響黃金供應,進一步搶購,推升金價。
到了1980年1月,金價終於見了歷史大頂,那是由多重因素做成,是另一個話題,但在1970年代整場Gold Fever中,即使有美國政府沽金,在相當一段時間內都沒對金價構成打擊。所以,小弟對早前傳出菲國沽金不利金價,一笑置之,亦估計當下這場全球Gold Fever遠未終結。
林祖
免責聲明:本網頁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言論招致損失,概與本公司無涉。投資涉及風險,證券價格可升可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