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浩然專欄】美國長期國債近年災難全紀錄 避風港幻覺破滅 實為血流成河的戰場
當債券市場成為血流成河的戰場,過去十年那種溫吞的「穩健資產」神話便顯得格外諷刺。從2020年代開局至今,債券的回報表現可謂慘烈——5年期美債年化僅0.4%,10年期-1.2%,長天期更是慘烈地直落-4.4%。如果你還相信「債券能保本」這種童話,現在該醒醒了。更別提通脹調整後的「實質回報」——2020年代5年期美債-3.5%,10年期-5.1%,長天期-8.3%。與其說這是避風港,倒不如說是鐵達尼號。
債券「熊市」這個詞彙終於不再只出現在學者無聊的論文裡,而是鑲嵌進了每一位退休基金投資人和機構組合經理的資產負債表。那些曾經誓言「60/40永遠有效」的資產配置教條,如今也只能強顏歡笑。幸運的是,美股在同一時期強勢補位,讓60/40組合還能勉強維持年化9%以上的體面增長——但這更像是股市的單邊救援,而非資產配置的勝利。
你若還在問「債券跌成這樣,現在是不是撿便宜?」恐怕忽略了債券與股票的本質差異。債券不是那種會大起大落、帶來十倍報酬的戲劇化資產。它的價格與利率呈現逆相關,2021年之後,隨著聯儲局貨幣收緊貨幣政策=,7年期以上國債價格幾乎被踏入谷底:IEF指數從2021年初到今天,跌幅仍接近10%;TLT卻讓人心臟狂跳,35.9%的虧損已讓不少「長線」投資者懷疑人生。
但觀察過去六十年,5年期美債的起始殖利率與其後5年回報高度正相關,相關係數0.93——換言之,你買債券的起息點幾乎決定了未來收益。現在4至6%的收益率,的確比2010年代零利率時代好看得多。但別太快鼓掌。這僅僅意味著未來的「預期回報」比過去十年有希望,而不是市場將迎來黃金年代。畢竟,通脹陰魂未散,財政赤字無底洞,貿易戰和政治不確定性全都壓在債市頭上。若利率再度上行,現在「撿便宜」的勇士很可能只是在接飛刀。
更諷刺的是,這場債券浩劫,讓所有人都不得不重讀資產配置教科書,發現原來現金、短票和浮息債才是利率上升期的真英雄。長債、MBS這些利率敏感資產,現在只能躺平認命。當然,不缺人喊著「現在的利差、信用利差擴大,杠桿債、EM債和私募債是新機會」——但這背後的現實是:你只是在用更高的風險,換一點點看起來還不錯的回報,前提是全球經濟別再爆雷。
債券的三大功能——收入、避險、流動性——在這一輪血洗中徹底被市場驗證。你為了什麼而持有債券?如果只是圖個心安,那麼這場熊市已經給你上了一課。如果你看重長期收益,現在的收益率值得你耐心等待。但任何對「債券即將劇烈反彈」的幻想,都該和2020年代的債券報酬率一樣,寫進歷史的負數欄目裡。
總結一句:債券不再是過去那個能讓你一覺到天亮的乖孩子。這個市場終究會回歸均值,但沒人保證你能等到那一天,神話已碎,現實很冷酷。至於「滿街鮮血時是入市時機」的勇氣——請確認你手裡的不是白布,而是真正能承擔風險的資本。
李浩然
www.facebook.com/lhyinvestment/
免責聲明:本網頁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言論招致損失,概與本公司無涉。投資涉及風險,證券價格可升可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