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生產者淪為免費數據農場 AI成互聯網內容的首席收割者
當人工智能(AI)成為互聯網內容的首席收割者,資訊生態系正經歷一場空前的資源轉移。根據Similarweb數據,全球搜尋流量在過去一年驟降15%。這場降幅,不僅僅反映了人類對搜尋引擎的厭倦,更像是AI演算法對網路流量的「吸星大法」。尤其是那些靠內容生存的網站——科普、教育、健康、參考類——無一倖免。健康網站的流量蒸發了三分之一,科學與教育網站損失一成,連冷靜的參考網站都難逃一劫。這一切,只因人們再也不需要點擊來源網頁,搜尋引擎已在首頁奉上「AI總結」,讓好奇心在起點就被扼殺。
Google高舉「合理使用」的大旗,理直氣壯地將全球內容煉成自己的語言模型。AI簡報(AI Overviews)一經推出,與新聞相關的搜尋「零點擊」比例從56%飆升至69%。七成用戶在搜尋頁就滿足了求知慾,連網頁都懶得開。內容生產者看著廣告與訂閱收入一瀉千里,只能在「拉攏與訴訟」間徘徊。News Corp一邊和OpenAI握手簽約,一邊讓旗下子公司起訴競爭對手Perplexity。紐約時報則一面與亞馬遜達成協議,一面對OpenAI提告。這場版權遊戲,已成為律師與經理人的雙人舞。
然而,這些談判桌上的主角,不過是互聯網的金字塔尖。絕大多數網站,既無資格「拉攏」,更無資本「訴訟」。他們的內容對AI公司至關重要,卻又無法撼動巨頭分毫。集體談判?反壟斷法早已堵死這條路。封鎖AI爬蟲?等同自我放逐於搜尋結果之外,堪比網路時代的自殺。
為了讓內容生產者多一點議價空間,Cloudflare開始主動詢問新客戶:要不要讓AI公司抓取你的網站?甚至測試「按抓取付費」模式,希望為網站主爭取一絲主動權。Tollbit則自詡為「機器人付費牆」,讓內容網站對AI爬蟲分級收費,新內容貴一點,舊內容便宜些。據稱今年第一季,Tollbit已處理了1500萬筆微交易,服務了2000家內容供應商,從美聯社到Newsweek無所不包。至於收費最高的,竟是一家地方小報,令人忍俊不禁——小蝦米也懂得對大鯨魚開價。
另一種模式,來自廣告老兵Bill Gross。他創辦的ProRata主張,AI答案旁邊的廣告收益應該按照「內容貢獻度」分配給原網站。旗下Gist.ai已與五百多家內容機構分潤,連金融時報和大西洋月刊都榜上有名。這種計算「內容DNA」來分錢的思路,或許比律師信更有效。
當然,Google對流量流失的說法不以為然。他們既不承認,也拒絕公布數據。畢竟,用戶不點擊網頁,或許不全是AI的鍋,也許他們只是刷短視頻、聽播客去了——這也算是自欺欺人的安慰劑。
互聯網曾是一個內容百花齊放、流量自由流動的烏托邦,如今卻成了AI的自助餐廳。內容生產者淪為免費的數據農場,維權無門,創新無力。這場「AI殺死網站」的鬧劇,最終會讓整個網路只剩下沉默的機器與空洞的答案。人類創造的價值,難道只能在餵養AI的過程中,無聲消散?如果沒有人能拯救網路,也許只能等AI自己吃膩了,才會想起人類創作內容的珍貴。
李浩然
www.facebook.com/lhyinvestment/
免責聲明:本網頁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言論招致損失,概與本公司無涉。投資涉及風險,證券價格可升可跌。
Text by BusinessFocus Editorial
免責聲明:本網頁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言論招致損失,概與本公司無涉。投資涉及風險,證券價格可升可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