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BusinessFocus app
不想上班是病?內地醫院設「不愛上班」門診,打工族崩潰有救了!

不想上班是病?內地醫院設「不愛上班」門診,打工族崩潰有救了!

Business News Health
By Shiney Xu on 18 Jul 2025

在日復一日的奔忙中,你是否也曾對工作心生倦怠,甚至渴望逃離?近日,內地河北秦皇島一間醫院開設「唔想返工門診」引發熱議,相關話題更登上社交平台熱搜榜。該門診掛牌兩個多月以來,已接診數十名患者,當中不少是受工作壓力、職業倦怠或情緒問題困擾的打工族。

 「不想上班」成為正式診斷

 河北秦皇島這間二甲醫院開設的「不愛上班門診」,是由睡眠心理科主任岳利民在患者建議下設立。此前已有針對學生的「不愛上學門診」,在家長提出「不愛上班有人管嗎?」的疑問後,院方注意到職場人士同樣面臨心理困境。該門診專門處理職場壓力導致的倦怠、焦慮、情緒不穩等症狀,背後可能潛藏抑鬱症、焦慮障礙等心理問題。

 「不愛上班門診」的設立將職場倦怠納入精神健康治療體系,診斷流程與傳統精神科相同:先進行問診排除器質性疾病,再通過心理量表、植物神經功能及體能測試評估,最後提供個性化治療方案。岳利民主任強調,目的是找出深層心理動因,進行系統診斷與改善。這種「去標籤化」命名方式(如用「不愛上班」而非專業術語)旨在降低病恥感,鼓勵求助,呼應了「情緒樹洞」等溫和概念,幫助人們正視心理狀態。

 「不想上班」背後的成因分析

 「不想上班」絕非單純的懶惰,其背後是複雜的世代壓力與社會倦怠現象。當代職場人普遍面臨著超負荷運轉的工作節奏、日益內捲的競爭環境,以及由此帶來的價值感缺失和人際壓力。在快速變化的經濟結構下,許多工作逐漸喪失了穩定性和長期發展的吸引力,年輕一代對於工作的期待也從單純的生存轉向了對意義感、自我實現和工作生活平衡的追求。

 然而,現實往往與理想背道而馳,巨大的落差導致普遍的失落感和倦怠。此外,社交媒體上「內卷」、「躺平」等概念的流行,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年輕世代面對高壓環境的無奈與反思,以及對傳統成功定義的質疑。

醫療倫理與社會制度

 「不上班門診」的出現引發醫療倫理與社會制度的討論。部分批評者擔憂,這類門診可能被濫用,成為逃避工作、開假病單的藉口,助長「耍廢文化」。然而,支持者則強調,這些門診提供的實質是心理創傷的醫學處理,為那些在崩潰邊緣掙扎的職場人提供了一個喘息空間。在「過勞死」、「上班猝死」已屢見不鮮的當下,社會應重新審視過時的工作制度和過於壓迫的企業文化。

 該門診的存在,同時也暴露出醫療與勞動法之間的灰色地帶。如何平衡個人尋求心理支持的權利與企業對員工出勤的要求,需政府、企業和醫療機構共同制定更具彈性的人性化機制。廣東省總工會指出,職場超負荷、員工價值感缺失及人際關係壓力,可能導致職業倦怠。「不愛上班門診」的設立,反映了社會對職場心理健康的重視,是社會進步的體現

 

Text by BusinessFocus Editorial

免責聲明:本網頁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言論招致損失,概與本公司無涉。投資涉及風險,證券價格可升可跌。

【了解更多最快最新的財經、商業及創科資訊】

👉🏻 追蹤 WhatsApp 頻道 BusinessFocus

👉🏻 下載 BusinessFocus APP

👉🏻 立即Follow Instagram businessfocus.io

最新 金融投資熱話專頁 MarketFo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