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BusinessFocus app
99%企業曾因AI蒙損 保險巨頭集體落閘 要求拒賠償AI出錯天價損失

99%企業曾因AI蒙損 保險巨頭集體落閘 要求拒賠償AI出錯天價損失

Business News
By Shiney Xu on 26 Nov 2025

當全球企業正爭先恐後將生成式AI(Generative AI)納入業務核心,試圖搶佔效率紅利時,最擅長精算風險的保險業卻在悄悄落閘,欲「推卸」賠償責任。據英國金融時報披露,美國國際集團(AIG)、Great American及WR柏克萊(WR Berkley)等保險業者,已向美國監管機構提交申請,要求在新保單中明確不承保企業使用AI聊天機械人及智能系統時,因AI出錯導致可能產生的巨額賠償責任。

 為何保險公司要排除AI風險?

 保險業的核心在於透過歷史數據量化風險,然而生成式AI的出現徹底打破了這個模型。對於保險公司而言,AI最大的恐懼在於其風險的「系統性、關聯性與聚合性」。

 怡安(Aon)資安業務負責人Kevin Kalinich直言,保險業或許能承擔單一企業因AI失誤造成的4億美元損失,但無法承受「單一AI供應商出錯,導致全球數萬家下游客戶同時索償」的災難性場景。這與傳統火災或車禍不同,AI模型的錯誤(如ChatGPT或Claude的底層邏輯漏洞)具有傳染性,一旦發生,便是海嘯般的連鎖反應。

 此外,大型語言模型(LLM)的運作猶如「黑盒」,其輸出的不可預測性(AI幻覺)讓精算師束手無策。包括WR Berkley和AIG在內的美國保險巨頭,已向監管機構申請加入「AI排除條款」,不僅針對AI錯誤,甚至只要流程中涉及AI技術,保險公司便有權拒賠。這意味著,保險業認為目前的保費收入,遠不足以覆蓋AI可能引發的無限責任。

 對企業與市場的衝擊

 保險業擬「落閘拒賠」將令眾多正推動數碼轉型的企業陷入「風險裸奔」局面。這絕非誇張,其高昂代價的案例已在全球上演。近一年來,多起AI系統失誤引發訴訟與巨額損失,顯示AI風險已成為企業營運的現實威脅。安永報告指出,受訪的975家企業中,99%曾因AI相關風險蒙受財務損失,近三分之二損失金額超過100萬美元。

 例如,美國太陽能公司Wolf River Electric控告Google,因AI Overview錯誤聲稱該公司遭明尼蘇達州檢察總長起訴,求償至少1.1億美元。加拿大航空則被裁定須履行客服聊天機器人自行編造的折扣承諾。英國工程集團Arup因詐騙者使用高階主管的「數碼分身」指示,損失2500萬美元。

 同時,OpenAI、Anthropic等AI公司也面臨多項訴訟,包括《紐約時報》與作家指控未經授權使用版權內容訓練模型,以及一名16歲少年家屬因其與ChatGPT討論自殺後身亡,提起過失致死訴訟。

 未來走向與制度挑戰

 在風險難以量化的情況下,保險業採取雙軌策略:一方面將 AI 排除在標準保單外,另一方面嘗試推出限制性附加條款或僅承保極窄範圍的AI錯誤。例如QBE承保歐盟《AI法案》下的部分罰款,但賠付上限僅佔保單總額的2.5%;Chubb同意承保部分AI風險,但排除可能影響大量客戶的「大規模模型事故」。保險經紀人與律師擔心,若AI損失明顯增加,保險公司可能以訴訟抗辯。

 與此同時,當傳統保險公司逐步撤出,AI專屬保險快速興起。《NBC》報導,Munich Re於 2018年推出aiSure保險,主要承保AI幻覺錯誤;新創公司如AIUC、Armilla也推出最高 5,000萬美元的AI責任保額,涵蓋資料外洩、幻覺與智財侵權等風險。

 這些公司認為,AI保險既是新商機,也可推動AI安全標準。據日內瓦協會調查,超過90% 企業希望獲得生成式AI風險的保險保障。在監管未明、風險擴張的當下,保險業的退場與試探並行,反映產業對 AI 風險的共同認知:這是一場規模未知、速度驚人的新型風險,目前無人能對損害負起完整責任。

 

Text by BusinessFocus Editorial

免責聲明:本網頁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言論招致損失,概與本公司無涉。投資涉及風險,證券價格可升可跌。

【了解更多最快最新的財經、商業及創科資訊】

👉🏻 追蹤 WhatsApp 頻道 BusinessFocus

👉🏻 下載 BusinessFocus APP

👉🏻 立即Follow Instagram businessfocus.io

最新 金融投資熱話專頁 MarketFo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