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血汗工廠揭密 肯亞勞工時薪僅11.7港元 卻要審核極端內容
當人工智能的光芒日益璀璨,背後卻隱藏著一群不為人知的數碼勞工。他們在螢幕前日復一日地為AI系統「餵養」數據,卻承受著極低的報酬、高壓的工作環境,甚至面臨嚴重的精神創傷。美國媒體揭露,Meta、OpenAI等科技巨頭透過外包公司,以低薪剝削肯亞AI標記員。這些員工每日處理大量數據訓練AI模型,時薪僅1.5至2美元(約11.7至15.7港元,下同),遠低於美國同工12.5美元(98港元)時薪。
AI訓練背後的隱性勞動
在AI快速發展的時代,數據標註員扮演著不可或缺卻又鮮為人知的角色。他們被譽為AI系統的「人機互動」員工,負責對海量數據進行分類、標記和篩選,為Meta、OpenAI、微軟和谷歌等科技巨頭訓練和改善AI模型。然而,這份看似與未來接軌的工作,實質上卻與傳統勞力密集型的「血汗工廠」無異。
來自肯亞的Naftali Wambalo便是其中一員,他和其他同事每天面對螢幕工作8小時,為照片和影片中的物件畫圈標記,訓練AI識別物體。這些重複性高、精神耗損大的工作,例如標記自動駕駛汽車的行人,或是在醫學影像中圈出異常,卻僅獲得每小時1.50到2美元的稅前報酬,遠低於科技公司支付給外包商的金額。許多擁有大學學位的標註員僅能勉強糊口,毫無積蓄可言,更別提改善生活。
科技巨頭的外包策略
大型科技公司為降低成本,普遍採用外包策略,將數據標註工作轉包給位於肯亞、印度、菲律賓和委內瑞拉等工資低廉但失業率高的國家。這種模式雖然為這些地區提供了就業機會,卻也創造了巨大的貧富懸殊。
以肯亞為例,外包公司SAMA向OpenAI收取每小時12.50美元/人,但員工僅獲2美元。這種巨大差價引發對科技巨頭道德責任的質疑。批評者認為,這些科技巨頭為了追求利潤最大化,忽視了企業應有的社會責任,特別是在員工福祉方面。數據標註員不僅工資過低,工作時長也常超負荷,甚至有人因抱怨工作條件而遭到解僱。這種不穩定的「臨時工作」性質,讓員工們如履薄冰,毫無保障。
AI時代的勞動不平等
在AI經濟的發展過程中,全球南方國家,特別是非洲和亞洲的數據標註勞工,正陷入「數碼殖民主義」困境。這些國家普遍教育程度較高但失業率居高不下,迫使大量人才接受低薪且惡劣的數據標註工作。科技巨頭利用勞動力過剩,以極低成本獲取標註數據,推動AI技術發展。
這些勞工不僅經濟受剝削,精神也承受巨大傷害。許多數據標註員(如Wambalo)需審核色情、仇恨言論及暴力內容,長期接觸導致心理創傷,甚至影響個人生活。儘管外包公司聲稱提供心理諮詢,但員工普遍認為支援不足,更需要合格精神科醫生協助。這種不平等勞動關係,使全球南方國家在AI時代淪為廉價勞動力,而非技術進步受益者。
Text by BusinessFocus Editorial
免責聲明:本網頁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言論招致損失,概與本公司無涉。投資涉及風險,證券價格可升可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