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0億騙局,用穩定幣上演完美犯罪,200萬人血本無歸
「因為你們的財富與智商不相匹配,我要讓你們匹配一下。」這句極度輕蔑的留言,來自一個捲走130億元人民幣、導致200萬人血本無歸的「鑫慷嘉」騙局創辦人黃鑫。這不僅是一宗典型的龐氏騙局,更是中國首宗利用加密貨幣「穩定幣」進行大規模資金外逃的標誌性案件。
高科技畫皮下的百億騙局
2021年,在中國貴州悄然成立的「鑫慷嘉」,從一開始就為自己披上了極具迷惑性的華麗外衣。它對外宣稱是「杜拜黃金和商品交易所(DGCX)中國分站」,並高調宣揚與中國石油集團(中石油)達成了五年戰略合作。
「鑫慷嘉」的核心誘餌,是其宣稱的「獨家大數據套利模型」。平台聲稱,能利用尖端技術在波動劇烈的中東市場,進行黃金、石油及外匯期貨的高頻交易,從而獲取穩定且驚人的超高回報。它向投資者承諾的回報率高達日息2%,這意味著投資10萬美元,每日便可淨賺2000美元,一個月的回報就高達6萬美元。在任何理性的金融市場,這都是天方夜譚,但對於被貪婪蒙蔽雙眼的投資者而言,這卻成了通往財富自由的「快車道」。
為了加速擴張,該平台還設立了金字塔式的九級傳銷架構。從最初級的「士兵」開始,只要成功推薦9名新會員,就能晉升為「排長」,不僅能獲得一次性的現金獎勵,更能享受「保底月薪」。往上還有「連長」、「營長」直至最高級的「司令員」,其推薦獎金與保底月薪可達7500美元和1.2萬美元。在短短時間內,「鑫慷嘉」便如滾雪球般吸引了超過200萬名會員,遍及中國各地,累積吸收資金高達130億元人民幣。
今年6月底,這個巨大的金融泡沫終於破裂。會員們突然發現平台無法提現,所有資金被凍結。在受害者們的絕望與憤怒中,創辦人黃鑫在微信群組中留下了那段極具挑釁的告別語,證實他已成功攜款潛逃海外,留給200萬個家庭的,只有破碎的發財夢和難以追回的巨額損失。
USDT如何成為資金外逃的完美工具
相較於傳統金融詐騙案,「鑫慷嘉」案最為關鍵和創新的一點,在於其對美元穩定幣USDT的全面應用。這不僅是吸引投資者的噱頭,更是整個騙局得以成功將巨款轉移海外的核心機制。
首先,平台強制要求所有會員使用USDT進行「入金」和「出金」。儘管中國內地自2021年起已全面禁止加密貨幣交易,但個人進行小額的場外兌換(OTC)依然存在灰色地帶,難以被有效監管。「鑫慷嘉」甚至會「貼心」地為會員介紹兌換平台,引導他們將人民幣換成USDT。
這一操作帶來了三大「優勢」:
- 規避前期監管:騙局的核心團隊無需親自處理將130億人民幣兌換成外匯的棘手問題。如果由單一主體進行如此大規模的換匯操作,必將觸發金融系統的紅色警報。相反,他們將這個過程分解到200萬名會員身上,每個人小額的兌換行為,如同涓涓細流,難以引起監管部門的注意。
- 增強投資迷惑性:使用USDT計價,讓整個投資行為看起來更像是「國際化」的美元投資,迎合了部分投資者崇尚海外資產的心理,使其顯得更為「高級」和「可信」。
- 實現無痕跨境轉移:這是最為致命的一環。USDT是基於區塊鏈技術(如以太坊、波場等)發行的數碼貨幣,其交易記錄雖然公開,但本質上是匿名的。一筆USDT轉賬,從一個錢包地址到另一個錢包地址,無需經過任何傳統銀行或SWIFT系統,幾分鐘內便可完成全球劃轉。
三、病毒式擴張與追查困境:數碼時代的監管真空
傳統金融犯罪的資金流向清晰可循。執法機構可以通過凍結銀行賬戶、調閱轉賬記錄,一步步追蹤資金的最終去向。然而,USDT的追查則困難重重:
- 匿名性與去中心化:區塊鏈上的地址只是一串隨機字符,無法直接對應到個人身份。雖然可以通過鏈上分析追蹤資金流向,但一旦資金進入「混幣器」(Mixing Service)——一種打亂資金來源與去向的隱私工具——追蹤線索便會徹底中斷。
- 司法管轄權的挑戰:創辦人身在海外,贓款以數碼形式存放在全球互聯網的某個角落。要進行跨境追索和資產凍結,需要複雜的國際司法協作,而許多國家對於數碼資產的法律界定和監管政策尚不完善,使得協作難上加難。
- 證據固定困難:數碼錢包的控制權由私鑰決定。即使執法部門鎖定了嫌疑人的錢包地址,只要無法獲取其私鑰,就無法控制其中的資產。
「鑫慷嘉」案不僅是對200萬受害者的沉重一擊,更是對現行金融監管體系的一次公開挑戰。它血淋淋地揭示了,當古老的龐氏騙局與前沿的區塊鏈技術相結合,會催生出怎樣難以控制的金融犯罪。
Text by BusinessFocus Editorial
免責聲明:本網頁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言論招致損失,概與本公司無涉。投資涉及風險,證券價格可升可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