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亞馬遜部落反擊 怒告《紐時》等媒體「色情成癮」不實
當埃隆·馬斯克的星鏈(Starlink)將亞馬遜雨林的原始部落與全球互聯網相連,一場文化風暴隨之而來。馬魯波(Marubo)部落,這個世代與世隔絕的社群,如今卻因被媒體塑造成「沉迷色情」的形象,憤而向《紐約時報》、《Yahoo》和《TMZ》等媒體索償高達1.8億美元(約14億港元)。
事件始末:星鏈、AV與天價索償
爭議始於2023年6月《紐約時報》的一篇專訪。報導聚焦於馬魯波部落接入Starlink後,年輕族人如何透過智能手機與外界溝通。文中提及部落長老擔憂青少年可能因流連聊天群組和接觸色情影片,而疏於傳統耕作、狩獵和手工藝等生活技能。這篇報導隨即被全球媒體轉載,其中《TMZ》更以「部落連上Starlink導致色情成癮」為題,引發巨大爭議。
部落領袖Enoque Marubo隨後透過Instagram發布影片澄清,強調報導失實,指控媒體選擇性地以偏概全、誤導大眾,將馬魯波描繪成無法理解科技的族群。他指出報導過於側重負面觀點,導致錯誤資訊被放大傳播。
面對批評,《紐約時報》巴西分社社長Jack Nicas再度前往馬魯波部落,並於原文刊出後不久發表第二篇文章《不,偏遠的亞馬遜部落並沒有沉迷於A片》試圖澄清。該文引述部落另一名領袖Alfredo Marubo的說法,解釋青少年僅曾於WhatsApp群組中分享成人影片,並非沉迷色情。然而,部落認為這篇補充報導並未承認原文失當,亦未包含任何道歉或更正內容,未能平息事件。
馬魯波部落對《紐約時報》、Yahoo及TMZ提出誹謗控訴,要求三間媒體為不實報導付上法律責任。族人指出,這些報導讓他們遭到全球誤解,甚至有人遭遇騷擾與公然嘲諷。
媒體報導:誇大、歪曲與部落聲譽受損
馬魯波部落的控訴,核心在於媒體報導不僅誇大,甚至歪曲了事實,對部落聲譽造成了嚴重損害。他們認為,《紐約時報》的原始報導,在轉述與渲染的過程中,將部落形象嚴重負面化。
部落形象的難以挽回傷害: 在數碼時代,資訊傳播的速度和廣度是前所未有的。一篇帶有負面標籤的報導,可能在短時間內傳遍全球,對一個原住民部落的影響是毀滅性的。馬魯波部落世代維護其傳統文化和生活方式,但在「沉迷色情」的標籤下,他們在外界眼中可能變成一個被現代科技腐蝕的群體。
科技與文化的交鋒:部落存續的挑戰
馬魯波部落的案例,也再次引發了關於科技進入原住民社群後,是否會加速部落文化消亡的討論。Starlink的引入,為馬魯波部落帶來了便利,例如與外界親友的聯繫、獲取醫療資訊等。然而,隨之而來的衝擊也顯而易見。
過去,原住民部落的文化傳承主要透過口述、傳統技藝教授及部落內部互動進行。當智能手機和互聯網成為年輕一代生活的一部分時,他們對傳統知識和技能的興趣可能下降,花費在傳統活動上的時間也可能減少。這使得部落長老們擔憂,長此以往,傳統生活方式可能被現代科技所取代,最終導致文化斷裂。
科技的引入也可能成為文化傳承的新工具。例如,部落成員可以利用網絡分享和記錄他們的文化故事、歌曲和技藝,甚至透過網絡與其他原住民部落進行交流,共同抵禦全球化帶來的文化同質化。
《紐約時報》的前車之鑑:新聞失實的考驗
《紐約時報》作為一家百年國際媒體,其新聞專業主義備受推崇。然而,歷史上也不乏其報導失實或引發爭議的案例,這也使得馬魯波部落的控訴更顯尖銳。
2003年記者Jayson Blair的造假醜聞曾震驚美國新聞界。Blair被揭發在多篇報導中捏造引述、編造事實,導致《紐約時報》聲譽嚴重受損。儘管此後《紐約時報》加強了編輯流程,但這起醜聞提醒我們,即使是頂級媒體,也可能面臨新聞倫理和報導真實性的挑戰。
馬魯波部落事件,無論最終判決如何,都將再次提醒新聞業界,在追求獨家和點擊率的同時,必須堅守新聞真實、客觀、公正的原則,尤其是在涉及弱勢群體和文化敏感議題時,更應保持高度的責任感。
Text by BusinessFocus Editorial
免責聲明:本網頁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言論招致損失,概與本公司無涉。投資涉及風險,證券價格可升可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