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國大智慧 愛沙尼亞用AI顛覆教育?中國香港如何借鑑
愛沙尼亞正引領一場全球性的教育變革。該國不僅在國際學生能力評估計畫(PISA)中表現卓越,更率先將人工智能(AI)全面融入基礎教育,成為全球首個與OpenAI合作,為學生和教師提供官方AI帳號的國家。
AI融入基礎教育的全球先鋒
愛沙尼亞政府於今年2月與OpenAI合作,將ChatGPT整合至國家教育系統,使其成為全球第一個實現此目標的國家。這項名為「AI Leap」的計畫,將於今年9月起,為全國58,000名16至17歲的學生及5,000名教師,免費提供官方AI帳號。
愛沙尼亞教育部長Kristina Kallas強調,面對AI的快速發展,人類必須提升思考模式以應對挑戰。該國不禁止學生在課堂使用智能手機,反而鼓勵其將數碼科技作為學習工具。Kallas指出,既然期望學生透過手機履行公民職責,就不應禁止他們在教育環境中利用手機學習,這種一致性是其AI教育改革的重要基石。
愛沙尼亞在全球教育排行榜上的卓越表現
儘管愛沙尼亞人口僅140萬,其在國際教育舞台上的表現卻令人矚目。根據2022年國際學生能力評估計畫(PISA)結果,愛沙尼亞學生在數學、科學和創意思維方面位居歐洲第一,閱讀能力僅次於愛爾蘭,位居第二。此優異成績超越了近鄰芬蘭,使其在全球教育排行榜上名列前茅。
愛沙尼亞教育成功的關鍵之一,是其對數碼化的開放態度。早在1997年,愛沙尼亞便啟動「虎躍計畫」,旨在實現全國學校的高速網絡化,為後續的數碼教育轉型奠定基礎。這項長期戰略使愛沙尼亞在科技進步中持續優化教育,培養出具高競爭力的未來人才。
AI在愛沙尼亞教育中的應用與實踐
- 個性化學習路徑: AI工具分析學生的學習數據、知識盲點與學習偏好,推薦個人化學習內容、練習題,調整學習難度,實現因材施教。
- 智能輔導與即時回饋: AI作為虛擬導師,提供24小時答疑服務,即時批改作業並給予建設性回饋,提升學習效率。
- 課程內容生成與優化: 教師利用AI生成式工具快速設計課程內容、教案及互動式教學材料,減輕行政負擔,專注教學。
- 評估與診斷: AI系統自動批改測驗,分析學生學習表現,為教師提供學習診斷報告,協助教師掌握學生進度並調整教學策略。
- 培養高階認知能力: Kristina Kallas認為,傳統依賴「背誦、重複、應用」的教學模式將被AI淘汰。透過AI,學校將培養學生具備AI無法取代的批判性思維、解決問題能力和創新能力。學生將學習如何評估AI的輸出內容並應用於實踐。
- 數據分析與政策制定: 教育部門可透過AI對大量教育數據進行分析,識別體系弱點,為政策制定提供科學依據,確保教育資源公平分配和效率最大化。
香港教育融入AI的現狀與挑戰
香港在AI融入基礎教育方面,雖有發展,但仍面臨挑戰:
- 學生抄襲與批判性思維削弱: 教師擔憂學生利用AI抄襲,擔心AI削弱批判性思維和自主學習能力。
- 課程改革滯後: 香港教育體系在面對未來職場對創造力、解決問題能力等高階技能的需求時,仍存在壓力。過分依賴書本知識和考試成績的模式,可能無法完全適應AI時代需求。例如,中學文憑試資訊科技科選修率持續偏低。
- 數碼鴻溝: 需關注如何避免AI加劇數碼鴻溝,確保弱勢群體不會在AI時代落後。
中國香港教育界對AI潛力有認識,但要實現愛沙尼亞的全面融入,需要更完善的政策、深入的教師培訓、安全的數據保護機制及前瞻性課程設計。這不僅是技術問題,更是教育理念和社會文化的轉變。
Text by BusinessFocus Editorial
免責聲明:本網頁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言論招致損失,概與本公司無涉。投資涉及風險,證券價格可升可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