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特朗普上任以來 華府多次精準交易 巧合還是內幕交易?
自特朗普上任以來,美國政府高層官員及其幕僚在重大政策宣布前夕,進行「時機完美」的股票交易,引發了市場操縱的廣泛質疑。這些交易的精準度引人關注,外界質疑其是否掌握了未公開的市場敏感資訊,這對政府誠信構成挑戰。
美政府高層被疑市場操縱
美國非營利新聞網站「ProPublica」的報導指出,自特朗普總統上任以來,超過十名行政部門高階官員與國會幕僚被點名,他們在政府宣布重大政策,特別是與關稅相關的政策之前,進行了預判市場走向的股票交易。這些被點名的人士包括白宮高級法律顧問、貿易代表辦公室主管、國務院官員,甚至駐外大使。他們有人在預期某項法案將通過、惠及特定產業之前購入相關股票,但都否認掌握任何內幕資訊。
高層在重大事件前進行時機完美交易:案例分析
這些「時機完美」的交易案例多次發生,多數涉及特朗普政府的關稅政策。關稅政策的宣布往往對全球股市造成劇烈波動。部分官員在關稅政策宣布前夕,不僅精準地買入或賣出股票,甚至在政策發布後迅速將資金轉投風險較低的資產,如債券或現金。
其中,引人關注的案例是前司法部長帕姆 · 邦迪(Pamela Jo Bondi)。據「ProPublica」報導,邦迪於4月2日拋售了價值100萬(約784萬港元)至500萬美元(約3918萬港元)的特朗普媒體科技集團股票。就在當天收盤後,美國總統特朗普便宣布了對等關稅政策,導致美股隔天劇烈震盪,特朗普媒體科技集團股價隨後數天下跌了13%。邦迪本人與司法部均拒絕回應此交易動機。
另一個案例是前美國運輸部長肖恩 · 達菲(Sean Duffy)。他在2月11日出售了近30家公司的股票,這個時間點恰巧在特朗普宣布新一輪關稅政策的兩天前。儘管達菲強調,這些交易是由其理財經理負責,他本人並未參與決策,但公眾對資訊不對等的擔憂並未消除。這些事件共同引發了對政府高層可能利用職權獲利的質疑。
美國政府對高層買賣股票的部分規定與市場批評
針對政府高層官員的股票交易行為,美國制定了相關法律和道德規範,旨在防止利益衝突和內幕交易。核心法規是《STOCK Act》,該法案要求國會議員、行政部門高階官員及其他政府僱員公開其股票交易情況,並禁止他們利用非公開資訊進行交易。此外,許多政府機構也有其內部道德準則和披露要求。然而,儘管有這些規定,實際操作中仍存在灰色地帶。
《STOCK Act》旨在提高透明度,讓公眾監督政府官員的金融活動。但「ProPublica」的報導顯示,即使資訊公開,也難以完全排除官員利用「政策預期」進行交易的可能性。專家指出,即使沒有直接證據證明這些交易涉及內幕資訊,僅是這些「巧合」的發生,就足以嚴重損害市場的公信力。當公眾認為政府高層能夠預知市場動向並從中獲利時,市場的公平性和透明性將受到質疑,這可能打擊投資者信心。
市場對此類現象的批評聲音不斷。民主黨議員強烈抨擊,眾議員亞歷山德里亞·奧卡西奧-科爾特斯(Alexandria Ocasio-Cortez,AOC)直指國會內「短線套利」者應被追責,呼籲徹底調查。眾議院金融服務委員會的民主黨人甚至表示:「總統親自參與全球最大規模的市場操縱計畫。」這些指控凸顯了問題的嚴重性及其在政治領域引發的強烈反彈。
透明度、信任與未來挑戰
圍繞政府高層的爭議,不僅是金融問題,更觸及美國政治體制的信任危機。在信息時代,公眾對政府官員的行為有更高的透明度要求。當權力與財富之間的界線模糊時,人們對政府決策的公正性會產生疑慮。
Text by BusinessFocus Editorial
免責聲明:本網頁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言論招致損失,概與本公司無涉。投資涉及風險,證券價格可升可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