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薪百萬工程師被AI奪飯碗,投800履歷無果,現以送外賣維生
人工智能(AI)正迅速改變全球產業結構,AI企業Anthropic行政總裁預測AI明年能完成多數企業編程工作,預示部分職位面臨威脅。美國一位前軟件工程師Shawn K的經歷突顯了此問題:他曾年薪15萬美元(約117萬港元),失業後投遞800份履歷未果,現以送外賣維生。
AI衝擊實錄:百萬年薪工程師的失業與掙扎
42歲的Shawn K曾是元宇宙公司軟件工程師,年薪15萬美元。去年4月,他遭公司裁員。Shawn K過去經歷過2008年金融危機和新冠疫情期間的失業,但均在數月內找到新工作。然而,這次情況不同,他認為AI在科技領域的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失業後,Shawn K投出超過800份履歷,僅獲不到10次面試,其中數次面試官是AI代理。他將此困境形容為「社會和經濟災難浪潮」的開端,並稱「(AI)大取代(人類)潮」已展開。目前,他住在露營車,靠送外賣和在eBay出售物品維持生計。Shawn K的個案反映了AI技術發展下,部分專業人士面臨的就業困境。
AI會否引發大規模失業?警號已響
Shawn K的經歷並非個案,AI對就業的影響已成全球議題。Anthropic行政總裁Dario Amodei預計,到2025年,AI能處理企業大部分編程工作,能力或超越初級工程師。這意味著大量編程職位面臨風險。
高盛去年報告預測,生成式AI可能影響全球3億全職崗位。約三分之二美國職業的部分工作內容可被AI自動化,其中25%至50%工作量可被取代,法律、行政等領域比例或更高。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格奧爾基耶娃亦警告,AI將影響全球近40%工作,發達經濟體中此比例或達60%。她指出AI可能提高生產力,但也可能加劇不平等。
科技巨頭在AI領域的發展與其人力調整策略,加劇了「AI取代人類」的擔憂。它們投入AI研發,同時削減包括軟件工程師在內的人力成本。
然而,歷史顯示技術革命亦能創造新職位。有觀點認為AI同樣會催生AI倫理師、AI訓練師等新興職業。關鍵在於勞動力市場能否適應轉型。
哪些工作最可能被AI取代?
- 數據輸入與處理:AI能高效處理重複性數據錄入、整理。相關職位如數據輸入員、部分行政助理面臨衝擊。
- 客戶服務:AI聊天機械人已能處理大量基礎客戶諮詢,對基礎客服崗位構成威脅。
- 翻譯與基礎內容生成:AI翻譯準確度提升,亦能生成新聞稿、廣告文案等,對相關創作者帶來挑戰。
- 部分編程工作:AI在編寫、測試標準化代碼方面能力增強,初級和中級編程崗位面臨壓力。
- 製造與物流業的重複性勞動:AI將使更多重複性體力勞動和操作任務被機械取代。
- 部分金融分析:AI能快速分析金融數據,執行交易,對部分金融分析師工作構成挑戰。
即使是知識型和創造性工作,也可能因AI輔助工具的出現而改變工作方式和技能需求。
應對AI浪潮的策略
面對AI的潛在衝擊,需積極應對:
- 個人層面:強調終身學習與技能提升。掌握AI難以取代的批判性思維、複雜問題解決能力、創造力及情商等。
- 教育層面:改革教育體系。注重培養適應能力和創新精神,加強AI素養教育。
- 企業層面:承擔轉型責任。引入AI的同時,應考慮員工再培訓,助其轉型或與AI協同工作。
- 政府層面:制定前瞻性政策。完善社會保障,資助職業培訓,探討AI時代下的勞動關係和收入分配機制,如考慮普遍基本收入等。
AI發展帶來機遇與挑戰。Shawn K的經歷警示我們需正視AI引發的社會變革。未來取決於人類的選擇與應對,積極適應是駕馭此輪變革的關鍵。
Text by BusinessFocus Editorial
免責聲明:本網頁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言論招致損失,概與本公司無涉。投資涉及風險,證券價格可升可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