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avid Webb 公共行動主義生涯 揭露「謎網五十」最具意義
「投資者要做好功課,不應依賴市場價格判斷股票價值。」——「股壇長毛」David Webb
David Webb的傳奇始於學術殿堂,再轉戰金融市場,最終蛻變為香港資本市場上最令人敬畏的監察者之一。他擁有牛津大學數學學位,早期曾是電腦遊戲程式的作者,其後投身倫敦及香港的投資銀行界,曾任職於巴克萊(Barclays)及會德豐(Wheelock)。1998年,年僅32歲的Webb毅然離開投行,創辦非牟利網站Webb-site.com,致力於推動香港更佳的企業及經濟管治。這一轉捩點,標誌著他公共行動主義生涯的正式開啟。
Webb-site.com迅速成為香港財經界不可或缺的資源。它不僅是一個詳盡的公共數據庫,更是Webb發表其精闢分析的平台。該網站因其資訊的全面性和深度,成為投資者、記者乃至監管機構的重要參考。Webb憑藉其專業知識和不懈的努力,被譽為「小股東權益的聲音」,同時也被一些治理不善或透明度不足的公司視為「麻煩製造者」。他並非僅僅是體制外的批評者;2003年至2008年,他曾擔任香港交易所的獨立非執行董事,從內部推動改革。
其行動主義生涯中最具里程碑意義的事件之一,無疑是揭露「謎網五十」(Enigma Network: 50 stocks not to own)。這份於2017年發布的報告,揭示了一個由50家上市公司組成的複雜網絡,它們之間存在著錯綜複雜的相互持股關係,暗示了潛在的市場操縱行為。正如一份分析所指:「這是香港有史以來最大規模、最令人瞠目結舌的集團式企業欺詐案」 。此報告一出,引發相關股票暴跌,並促使廉政公署(ICAC)與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SFC)罕有地採取聯合行動進行調查。
Webb的工作,尤其「謎網」的揭露,填補了官方監管機構可能反應不及或資源不足的空白。他對公開數據的精細分析 以及公開點名批評的勇氣,使其成為市場上一股強大的非官方監察力量。「謎網」事件深刻揭示了香港市場部分領域問題的根深蒂固,需要像Webb這樣獨立、堅韌的調查者才能將其曝光。
他曾將自己的工作比喻為「一個專業技師在一個沒有保證的二手車市場買車,更糟的是,這些車還附帶著司機(控股股東)」,這生動地描繪了他所面臨的挑戰及其獨特的應對之道。他的存在,證明了獨立的、以數據為本的監察,對於維護市場秩序和投資者信心至關重要。
Webb坦誠地談及自己的末期癌症及正處於「生命倒數階段」。他直言,在確診患癌前,曾以為自己還可以在公眾面前活躍三十年、繼續投資三十年,但如今「剩下的時間不多,願望清單也隨之改變」。此刻,他最大的願望是「盡可能與妻子和孩子們共度時光」,若身體狀況許可,希望能一同去旅行。
然而,當被問及一生中最引以為傲的成就時,他的回答出人意表:「除了家庭,是那些未竟的事業。」他解釋,作為社會活動者,真正的價值在於「持續調整行動方向」;即使某些倡議(如他曾極力反對的公司查冊收費)最終未能如願,但其努力所帶來的數年延遲,本身就是一種勝利。這與美國社運人士John Lewis所言、Webb亦曾被引述的「製造良善的麻煩」(good trouble)的精神不謀而合。
Text by BusinessFocus Editorial
免責聲明:本網頁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言論招致損失,概與本公司無涉。投資涉及風險,證券價格可升可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