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重寫經濟敍事 從成都談起 《哪吒2》創意突圍 不再只靠熊貓賣萌
筆者剛於本周一(21日)從成都返港,結束一趟一半是公幹、一半是拜訪好友與客戶的行程。儘管旅程短,但收穫頗豐,尤其要感謝九倉集團(00004)的邀請,以及他們團隊細緻周到的安排,讓我得以親身參與尼依格羅(Niccolo)酒店十周年慶祝晚宴,也有機會重新認識成都這座城市──不只是從消費、產業的角度,更是從空間、文化與敍事的層面。
尼依格羅酒店選址於成都國際金融中心(IFS)之上,與太古里形成空中與地面的雙重交響;其內部設計極度考究,藝術收藏與生活美學並重。當天的晚宴除了是品牌活動,更像是一場城市與品牌共同編排的敍事實驗。高空花園、藝術擺設、音樂與香檳,在短短數小時內,將成都的地標建築變成了文化場景的劇場。這場晚宴真正令人印象深刻的,不是它的奢華,而是背後所隱藏的時代訊號:中國品牌不再只是商品的供應者,而是試圖打造一條「敍事鏈」:輸出產品之餘,還有文化、身份與信任;而城市正正是這場轉型的第一個容器。
輸出文化 自我更新
成都顯然理解這場敍事轉型的時代意義。近年,這座城市不僅在經濟上持續擴張,它的文旅場景正密集地發生變化。我此行參觀了城市西郊的都江堰熊貓苑。作為香港人,可以免費入園。這項優惠背後,其實藏着一段歷史記憶:2008年汶川地震後,香港政府與民間共捐出超過230億港元援建四川,熊貓苑正是其中的重建成果之一,也成為香港與四川之間的連結點。而百年老街春熙路,也在持續變身。從第一家霓虹燈西餐廳,到今日的智慧商圈與夜間經濟,這條街從未停止過自我更新的節奏。3D裸眼大屏、首店經濟、智慧商圈,它不限於跟上時代,而是在創造時代感。這代表一種更深層的邏輯:城市不只是GDP,而是品牌與文化的孵化器。
在全球層面,中美競爭格局的升溫,更讓「品牌敍事」不僅是市場策略,而是中國內需轉型的一個重要部分。美國總統特朗普推動對中國商品全面加徵高達145%的懲罰性關稅,中方則回敬125%報復性稅率,並同步啟動一系列反制措施。這場看似經濟層面的貿易戰,實則是一場關於制度信仰與經濟模式的敍事對撞。
特朗普政府的邏輯簡單粗暴:中國出口依賴美國,美國消費則可以轉向其他供應國,因此美國在貿易戰中握有上風。然而,這種觀點忽略了一個基本事實:中國已不是2001年剛加入世貿(WTO)的那個中國。經過20年產業升級與供應鏈整合,如今的中國是全球最大鋰電池供應國、太陽能板生產霸主、稀土金屬控制者。既輸出廉價商品,也掌握了部分戰略資源與工業模塊。
美國試圖用關稅、聯盟與資本壓力重建冷戰式經濟圍堵,而中國則採取穩內需、強生產、控資源、拓外貿的混合式策略,有意把貿易戰的倒逼壓力,轉化為推動內部轉型的槓桿。從「雙循環」戰略的提出,到「新質生產力」的政策升級,推進科技自主、重塑出口市場。
摩根士丹利估算,若中國要讓消費成為主要增長引擎,到2030年需實現總消費額上升30%,年均增速達5.4%。這不僅是對消費力的挑戰,更是對制度信心、社會心理與經濟敍事的三重壓力測試。考驗的不是人們是否有錢花,而在於是否敢花、願花、相信花錢能換未來。
從「成都製造」電影《哪吒2》的創意突圍,走上全球動畫票房前列,證明中國能夠創造屬於自己的品牌與內容。而成渝雙城的聯動,也為這條路提供了另一個具體範例。今年4月,美國頂流網紅「甲亢哥」(IShowSpeed)在重慶直播6.5小時,吸引千萬人次觀看,讓「重慶的火與辣」一夜之間成為全球年輕人社交話題。這背後並非偶然,而是成渝雙城經濟帶透過政策協同所產生的文化外溢現象──雙城之間共建「國際消費目的地」,並透過經濟圈內的深化市場整合,將重慶的「網紅流量」有效活化了區域消費市場,也為國內城市群的文化經濟聯動提供了樣本。
內需體現對制度信任
以「鎏藝拾光」為主題的晚宴結束後,美酒香檳餘香尚存。春熙路依然燈火通明,IFS頂層的爬牆大熊貓依舊歪着頭撅着屁股,像是城市的守夜人,也像時代的隱喻:一頭本土化的文化符號,正默默見證着中國如何從製造邏輯轉向敍事邏輯的每一個轉身。
過去數十年,中國經濟慣於以出口與投資作為兩大引擎,這模式固然拉動高速增長,卻埋下結構性失衡的隱憂:地方債務高築、內需疲軟、創新能力與制度靈活性之間的張力日益突顯。
如今,這場轉型的時間窗口正被外部壓力進一步壓縮。美國早已不再僅僅把中國視為貿易對手,而是視為制度與價值觀的戰略競爭者。從削債減赤、再工業化,重塑供應鏈環境,再到透過軍事聯盟、外交施壓與金融霸權構築圍堵策略,美國的目標已不言自明。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已明確指出「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這並非口號,而是對整體發展模型的再校準。只有當內需真正成為經濟的主引擎,只有當消費不再只是「購物」而是「認同」與「信任」的體現,中國品牌的敍事才可能從舞台走入日常,從行銷話術變為文化自信。
未來10年,中國要贏得的,可能不只是市場份額,而是一種讓世界願意認同其價值、相信其故事的制度能力。而這種信任,既不能靠熊貓賣萌,更不能靠GDP數字的堆疊,而只能來自於一個能讓人民安身立命、企業願意投資、世界願意傾聽的現代國家敍事體系。
這不只是經濟轉型,更是文明自述的考驗。
徐立言
www.facebook.com/hsulylab/
免責聲明:本網頁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言論招致損失,概與本公司無涉。投資涉及風險,證券價格可升可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