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BusinessFocus app
Sony Xperia疑退出內地市場 手機升級慢 與市場脫節 被小米等中國品牌超車逼退?

Sony Xperia疑退出內地市場 手機升級慢 與市場脫節 被小米等中國品牌超車逼退?

Tech Business Lifestyle News
By Miki Liang on 06 Nov 2025

Sony 的日本手機神話在中國破滅?Sony在中國市場的手機業務節節敗退,近日再度引發關注。這一次的焦點並非新機登場,而是Sony在中國的WeChat 服務號突然顯示「自主註銷,停止使用」,同時 Sony 中國官網上的「手機」產品分類也悄然消失。外界猜測Sony手機疑不敵小米等中國手機的低價競爭,可能會撤出中國,告別這個經常內捲的市場,惟Sony官方暫未作出回應。

雖然 Sony 曾在 2024 年初否認退出傳聞,強調手機業務仍「正常運營」,但如今的跡象似乎說明一切。事實上,Sony 在中國市場的退場並非一蹴而就。從銷售逐年下滑,到與市場需求脈動日漸脫節,再到本土品牌如華為、小米、OPPO 的迅速崛起,Sony 手機的競爭力早已被逐步侵蝕。可以說,2024 年的「否認」或許只是緩兵之計,而非長久之策。

官方賬號註銷  官網移除手機分類 

近日有網友發現,Sony 官方在 WeChat 平台上的服務號狀態已變更為「自主註銷,停止使用」,同時「手機」類別也悄然從 Sony 中國官網的產品列表中消失。此外,早前於今年 8 月以「業務調整」為由停用的 Xperia 內地域名中,當時特意保留的歷史產品頁目前也已無法開啟。

事實上,Sony手機即將退出中國市場的傳聞早在2024年初就已經出現。當時,多家科技媒體和數碼博主根據銷售數據、渠道狀況及Sony在中國的行銷策略大幅縮減等現象,推斷其可能準備撤出市場。然而,這些聲音很快被Sony官方否認,聲稱「Xperia業務在中國仍然正常運營,未有退出計劃。」

當時 Sony 的澄清聲明,確實曾讓不少粉絲鬆了一口氣。只是從後續發展來看,那所謂的「正常運營」其實早已名存實亡。2024 年上半年,Sony 並未針對中國市場推出任何全新機型,包括全球發表的 Xperia 1 VI 及 Xperia 10 VI 兩款新機,均未在中國大陸市場上市。近年來更幾乎沒有大型行銷活動,社群帳號的互動頻率也明顯下降。如今回頭看,Sony 在 2024 年初的否認,或許只是暫時的權宜之計,而非真正的長遠策略。

Sony為何選擇退出中國手機市場

要理解 Sony 為何選擇退出中國手機市場,還得從其銷售表現說起。其實,Sony 手機在中國的頹勢並非一夕之間發生。自 2013 年正式進軍內地市場以來,Xperia Z 系列憑藉三防設計、精緻工藝,以及出色的音訊與影像能力,一度成為科技迷與日系品牌愛好者的心頭好。然而,隨著時間推進,本土品牌如小米、華為、OPPO 等迅速崛起,不僅在價格上更具吸引力,在技術創新與使用體驗方面也逐步追上甚至超越 Sony。面對激烈競爭與市場環境變化,Sony 手機的優勢逐漸被削弱,銷量自然難以回升。

儘管Sony持續推出如Xperia XZ系列、Xperia 1、Xperia 5等旗艦機種,但銷售卻肉眼可見地年年下滑。進入2020年代後,Sony甚至不再為中國市場特別開發版本,許多型號僅以海外渠道零散進入,無配套行銷、無渠道支撐,更談不上售後服務。根據當年財報和市場報告,Sony 2014財年手機銷量整體近4,000萬部,季度銷售數據顯示其中包含對中國市場的貢獻,當時中國市場仍是Sony重要的銷售區域之一,但到2023年,有數據顯示,Sony不光日本市場的銷量減少了40%,其他市場銷量也呈明顯萎縮趨勢。這樣的數據對於一個國際品牌而言,無疑是一場災難。

除了價格與配置的不匹配,更大的關鍵在於Sony與市場脈動脫節。在中國這個更新速度飛快的市場中,手機產品的週期越來越短,消費者對於新技術的接受與期待也不斷升高,而Sony卻選擇了保守、緩慢、低調的產品策略。舉例來說,當小米、vivo已經推出快充超過120W、潛望式長焦與高刷AMOLED螢幕成為標配時,Sony依然堅持自己的影像處理邏輯和21:9極端比例螢幕。這些設計雖然對於極客或創作者而言頗具吸引力,但對大眾市場來說,卻顯得過於「另類」且不實用。

在競爭極為激烈的中國手機市場中,OPPO、vivo、小米等本土品牌早已形成穩固優勢,就連在全球仍具高出貨量的三星,也難以在中國市場搶下更多份額。相比之下,近年在產品設計與策略上顯得保守的 Sony,更難僅憑品牌影響力撐起 Xperia 的銷售表現。種種因素疊加之下,Sony 選擇優先退出中國市場,似乎也成了意料之中的結果。

Text by BusinessFocus Editorial

免責聲明:本網頁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言論招致損失,概與本公司無涉。投資涉及風險,證券價格可升可跌。

【了解更多最快最新的財經、商業及創科資訊】

👉🏻 追蹤 WhatsApp 頻道 BusinessFocus

👉🏻 下載 BusinessFocus APP

👉🏻 立即Follow Instagram businessfocus.io

最新 金融投資熱話專頁 MarketFo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