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BusinessFocus app
英國定義「女性」法律界線,跨性別權益再成焦點!香港如何看待此議題?

英國定義「女性」法律界線,跨性別權益再成焦點!香港如何看待此議題?

Business News
By Neo Liu on 17 Apr 2025

英國一項關於「女性」法律定義的司法裁決,將其與生理性別掛鉤,引發了全球對性別認同、法律界限與人權保障的關注。此判決不僅是對英國《平等法》的解釋,也觸及了全球性別議題的核心爭議。

英國判決:法律上的「女性」基於生理性別

英國司法系統近期的一項重要判決明確了《平等法》(Equality Act 2010)中「女性」一詞的法律基礎。根據裁決,在該法案的特定語境下,「女性」應依據「生理性別」來界定。

此判決源於對單一性別空間(如庇護所、體育賽事)使用權的持續爭議。部分團體擔憂,若法律上的「女性」涵蓋僅憑自我認同的跨性別女性,可能影響生理女性的權益。法院的裁決,旨在釐清《平等法》中「性別」(Sex)作為受保護特徵時,指的是生理上的男女二元區分。

法院同時強調,此裁決不減損跨性別人士的法律保護。《平等法》已將「性別重置」(Gender Reassignment)列為獨立的受保護特徵。這表示,經歷或正在經歷性別轉換過程的個體,不論是否進行了醫療干預,均受反歧視法律保護。

理解跨性別:超越二元的身份認同

理解此爭議需先認識「跨性別」。這是一個概括性術語,指個體的「性別認同」(內在的性別歸屬感)或「性別表達」(外在的性別展現方式)與其出生時被指定的生理性別不符。性別認同是個人內心的性別感知,可能為男、女、兩者兼具、無性別等,不同於生理性別。生理性別通常依出生時的生理特徵(染色體、生殖器)判斷。性別表達則通過姓名、代詞、衣著等外在方式展現性別。

判決的影響:法律清晰性、實際挑戰與社會爭議

英國此項判決帶來多重影響。首先,它為《平等法》中「性別」提供了更清晰的法律定義,尤其在需區分生理性別的場合(如特定體育項目)。但批評者認為,這犧牲了對性別認同複雜性的承認,可能令跨性別者在某些情況下感到被排除。

判決可能被用作限制跨性別女性進入女性空間的依據,引發關於安全、公平與包容的激烈辯論。如何在保障各方權益間取得平衡,仍是難題。

以生理性別為基準定義「女性」,將影響性別相關數據(如犯罪率、健康統計)的收集方式,進而影響政策制定和資源分配。

作為普通法系重要國家,英國的判決可能影響其他面臨相似法律挑戰的國家。最後,判決加劇了社會內部關於性別議題的分歧,但也可能促進對性別多元性以及如何在法律上保障所有人權利的更深入思考。

香港經驗:司法突破與社會挑戰並存

標誌性的案件包括W案(2013),終審法院確立已完成性別重置手術的跨性別人士,有權以其確認性別結婚。此案保障了手術後跨性別者的婚姻權,但將權利與完成整套手術掛鉤。

另一重要案件是謝浩霖案(2023),終審法院裁定,強制跨性別者必須完成整套變性手術才能更改身份證性別標記屬違憲。法院認為該要求過度干預個人權利(身體完整權、隱私權)。此判決顯著降低了法律性別承認的醫療門檻,不再強制要求侵入性手術,更側重個體權利保障。

香港的司法實踐顯示,法院傾向於在具體權利層面逐步放寬對醫療程序的嚴格要求,更加關注個體的性別認同與基本人權。這與英國法院在解釋《平等法》時強調區分生理性別保護的做法有所不同。香港的路徑更側重通過個案推動法律承認。

全球範圍內,如何在尊重生理現實的同時,保障包括跨性別者在內所有人的尊嚴與平等,如何在法律的固定框架與流動的個體身份間找到平衡,是各國必須持續面對的課題。這場關於性別定義的討論,關乎法律,也關乎對「人」的理解,遠未結束。

 

Text by BusinessFocus Editorial

免責聲明:本網頁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言論招致損失,概與本公司無涉。投資涉及風險,證券價格可升可跌。

【了解更多最快最新的財經、商業及創科資訊】

👉🏻 追蹤 WhatsApp 頻道 BusinessFocus

👉🏻 下載 BusinessFocus APP

👉🏻 立即Follow Instagram businessfocus.io

最新 金融投資熱話專頁 MarketFo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