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朗普關稅論再掀波瀾!「日賺20億」真相?下一刀砍向你的藥價?
「美國每天進帳20億美元!」美國總統特朗普再次語出驚人,為他標誌性的關稅政策辯護,更揚言下一波目標將瞄準與你我健康息息相關的藥品。特朗普的「關稅收入論」真的站得住腳嗎?貿易戰火是否正悄然燒向與民生緊密相連的醫療領域?當藥品價格成為新的角力點,這對全球供應鏈和普通民眾又意味著什麼?
特朗普的「關稅進帳論」是否站得住腳?
特朗普聲稱對中國商品加徵關稅能讓美國「每天進帳20億」,這個說法極具爭議。經濟學原理和多項研究指出,關稅本質上是一種稅收,主要由進口國(即美國)的企業和消費者承擔,而非出口國(中國)支付。雖然美國財政部確實會收到關稅稅款,但這筆收入往往被提高的商品價格所抵銷,最終增加的是美國家庭和企業的負擔。因此,將關稅描述為來自外國的「進帳」,更像是一種政治修辭,而非對經濟現實的準確描述,其對美國整體經濟的淨效益備受質疑。
藥品價格成新戰場?
特朗普將矛頭指向藥品,預示著貿易戰的焦點可能從傳統工業品轉向更貼近民生的領域。這背後有多重考量。首先,美國國內藥價高昂一直是民怨焦點,將藥價問題歸咎於外國(特別是中國)的貿易行為,能在政治上爭取選民支持。其次,這也反映了對全球醫藥供應鏈依賴性的擔憂,特別是在疫情後,確保關鍵藥物和原料供應的「國家安全」考量日益增加。
然而,對進口藥品或來自中國的原料藥(APIs)加徵關稅,是一把雙刃劍。理論上,這可能刺激美國本土生產,但短期內幾乎肯定會推高藥品成本,最終可能由美國患者買單,與降低藥價的初衷背道而馳。更複雜的是,全球製藥產業鏈高度整合,許多美國藥廠在中國設有生產基地或依賴中國供應商提供關鍵原料。關稅可能擾亂這些複雜的供應網絡,影響藥品的可獲得性,甚至引發中國的報復性措施,損及美國藥廠在華利益。此舉是否會演變成以民生議題為名的貿易保護主義升級,值得密切關注。這也顯示貿易政策越來越與國內政治、社會議題交織,影響層面遠超經濟範疇。
美國藥企在華佈局有多深?
美國製藥巨頭在中國的佈局由來已久且根基深厚。目前包括輝瑞(Pfizer)、默克(Merck & Co. / MSD)、嬌生(Johnson & Johnson)、艾伯維(AbbVie)等在內的多家頂尖美國藥企,均在中國建立了重要的研發中心、生產基地和廣闊的銷售網絡。中國不僅是關鍵的原料藥(API)供應來源地之一,更是全球第二大藥品消費市場,對這些跨國藥企的營收增長至關重要。根據美國貿易數據,2023年美國從海外進口了超過1760億美元的藥品,其中近60億美元來自中國,包括阿莫西林和青黴素等抗生素。因此,任何針對性的關稅或貿易壁壘,都可能對這些企業的全球營運和財務表現構成直接衝擊。
數據顯示關稅收益不如預期誇張,而藥品關稅更可能成為雙刃劍,既挑戰全球供應鏈,也考驗美國民眾的錢包。未來幾個月,隨著政策落地,究竟是美國製造復興,還是通脹與藥價齊飛?讓我們拭目以待,並在留言區聊聊你的看法!
Text by BusinessFocus Editorial
免責聲明:本網頁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言論招致損失,概與本公司無涉。投資涉及風險,證券價格可升可跌。